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诺尔康人工耳蜗临床试验的朋友们,现在怎么样了? 赵华清:主动改变人生的一次尝试 |
作者: 文章来源:诺尔康 点击数 240 更新时间:2017/8/5 3:36:00 文章录入:admin |
|
2016年9月,阳光已褪去了夏日的灼热和刺目,变得柔和而充满希望。孩子们最爱的暑假已悄然结束,大大小小的学校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到处都充满了欢声和笑语,溢满了青春和热情。 一位穿着白色短袖的姑娘拉着行李,更怀揣着梦想踏进了内蒙古大学创意学院。人群之中,你可能都不会注意到这个普通的小姑娘,因为她与其他新生一样能听会说。但当她撩起长发,露出她的“第三只耳朵”时,你才会意识到她的特殊:姑娘竟是一位听障人士。 1998年6月,内蒙古丰镇市元山子乡的一对小夫妻迎来了自己的小女儿。女孩长得白白净净,活波可爱,夫妻俩为她取名华清。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小华清度过了无忧无虑地童年。但命运的轨迹在小华清九岁那年拐了弯。 2007年,一场来势汹汹的感冒让一家人慌了神,但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治疗感冒时的药会让小华清失去宝贵的听力。从那以后,小华清的世界陷入了无边的寂静…… 回归有声世界的华清 医生告诉家人:植入人工耳蜗是华清回归有声世界的唯一有效方式。“那时候市面上还没有国产耳蜗,只有进口的高价耳蜗。即使是最便宜的耳蜗也要二十多万。这对于我的家庭来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小华清说道。 懂事听话的小华清将自己对声音的渴望埋在了心底,并努力通过口型或者书写来交流。父母力所能及地为华清购买了助听器帮助听声,但助听器只是单纯地将声音放大,除了勉强能听到杂乱的声音外,毫无作用。 华清说:“人生总是会有不经意的惊喜静静地藏在下一个转角,遇到了,就该勇敢抓住,去尝试改变,万一成功了呢?” 大学军训时期的华清 当小华清一度认为自己的世界只能处于无声中时,惊喜悄悄来临了。 2009年的一天,十一岁的小华清趴在床头翻看报纸,无意中瞥到报纸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刊登了诺尔康人工耳蜗寻找临床试验志愿者的消息。心跳加速的华清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冥冥中,她看到了黑暗中一束耀眼的光芒。华清大声地呼唤爸爸来看这条宝贵的消息,尽管她听不见自己的呼喊,但她知道自己的声音一定充满了惊喜和希望,她知道自己有救了。 2010年,华清陷入无声世界的第三年,她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这一年3月1日,华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由杨仕明主任主刀植入了诺尔康人工耳蜗,手术极为成功。 杨仕明教授 “我记得我是笑着进入手术室的,丝毫没有对即将要进行的手术有一丝惧怕。因为我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对有声世界的向往。” 一个月后,华清顺利开机。如果说人工耳蜗是连接听障患者和无声世界的桥梁,那么术后的康复和语训则是跨过这座桥必经的磨砺。“刚开机的一个月真的很困难,甚至有些痛苦。能听到声音了,但是听不懂,听不习惯,语训进行得缓慢又艰难。但看着自己的评估结果一次比一次好,我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我知道那些付出是值得的,真的值得!” 回归有声世界的华清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华清听得越来越好了,也逐渐不再需要依赖口型和书写与人交流,可以清楚地听到老师在课堂说的每一条知识点……回归有声世界后的华清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学。“虽然都不是什么名校,但我十分满足,在经历了那些无声岁月之后,我又过上了最为普通最为正常又最为难得的生活。” 如今的华清马上就要大二了。每天上课,泡图书馆,偶尔和舍友们嬉笑打闹,机灵的华清总能逗得室友哈哈大笑,她们共度美好的大学时光,共享平凡的快乐。华清有时会想:如果当初没有看到报纸上的那条消息,那她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她不愿想,也不敢想。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小学毕业之际植入了诺尔康人工耳蜗,然后一步步努力语训,学习,让自己听得更好,变得更好。正值最好年华,我的路还很长,我相信,努力抓住人生中每一次的机会,勇敢地去追求,改变,我可以越来越好!” 大学梦圆的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