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人工耳蜗的发展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382  更新时间:2011/3/6 17:22:02  文章录入:人工耳蜗客服

耳蜗植入的研究发展在世界各地约有30年。它有单导和多导等多种形式。1957年法国人Djourno和Eyries等将电极放在病人的听神经上进行电刺激,病人可以分辨某些音调和单词。1961年美国人House等用电刺激病人鼓岬,病人可对某些刺激产生反应。随后House等人经鼓阶将单导电极放入此病人和另一病人耳蜗内。1964年美国人Simmons等用电刺激病人的听神经和下丘脑。刺激听神经时,病人能分辨某些音调,而刺激下丘脑则未产生听觉。1965年和1966年,Simmons等人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将六个电极放入一位全聋病人耳蜗的蜗轴内,病人能听出音调的变化。
 

六十年代末,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Graeme Clark教授及其同事发明了多导人工耳蜗植入系统。此系统经过多次更新换代, 并由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与墨尔本大学合作研究成功了Nucleus 22型,共有22个电极。该系统1985年获得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可用于成人患者。又于1990年获批准应用于耳聋儿童。1997年又推出了Nucleus 24型,它多了2个蜗外电极,使言语处理方式更具灵活性。另外,它具有多个程序,可分别使用于不同的生活环境。
 

七十年代末,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开始研制多导人工耳蜗。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于1991年3月研制成功了Clarion人工耳蜗系统并应用于临床。此系统包括8对电极,分别排列于硅橡胶载体上。电极序列呈螺旋状排列,以适应耳蜗螺旋状结构。Clarion人工耳蜗系统也具有多个程序设置。

自八十年代以来,奥地利MED-EL公司与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研制Combi人工耳蜗系统,于1994年推出了Combi-40+系统。此系统包括12对电极,电极载体为卵圆型横截面,使手术时可较易较深地插入电极。在耳蜗骨化的情况下,此系统还可提供短电极配置,所有的电极排放在较短的距离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