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口语是聋儿进行交往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聋儿康复的目的就是进行语言交往,许多聋儿的思维大多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很难发展成为抽象的思维。他们虽然能听懂一些话,也能说出一些单词,但对一些抽象词汇和句型的理解较差,在学习语言中出现学得慢忘得快的现象,在表达语言时缺乏组织语言的能力,句子中出现诸多语病或语句颠倒漏词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是聋儿语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聋儿在语言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利用相似性原理在聋儿口头语和书面语同步学习中的运用,借助书面语的形式让聋儿提高语言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能力,促进聋儿进行语言的组织、表达和交往,从而达到聋儿康复的重要途径。
经过实验,我们在聋儿康复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以下我谈谈我们在实践中具体操作的一些方法、步骤。
二、运用
环境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口头语和书面语同步学习”的课题前,我们首先为孩子创造一个集声音、图象、语义、符号等为一体的开展口头语和书面语同步学习的语言环境。我们在各教室、寝室、办公室等各室门上都配置门牌和形象的画;在各室墙面都设计出相应符合各室主题环境内容,并配上一系列的字卡、拼音、句卡及儿歌、故事等;在地面设计各类图形各异、色彩多变的拼音、数字、文字等内容;在园内各类物品(如门、窗、桌、椅、开关)上都配上相应物品名称的拼音字卡或物品用途的句卡;这样,我们借助环境对聋儿的影响,引导聋儿初步感知字与人、与物、与图、与景的对应关系,感知书面语言的意义,以帮助提高口语的理解表达。让聋儿能走到哪里看到哪里说到哪里,让聋儿视觉中的字句反复地出现在不同的环境里创造出相似块,从而提高聋儿对语言的记忆能力。同时,我们也为聋儿创造一个有声的环境,在日常活动和常规教学活动中经常给聋儿以声音和语言的刺激,如在聋儿训练基本功操时,结合操节内容动作配上音乐、口令及操节名称和内容的拼音字卡,饭后培养聋儿听录音欣赏儿歌、歌曲、故事,观看教学碟片进行集体朗读的习惯,在这种有声的环境中不断给聋儿以声、形、字、言的刺激,充分利用聋儿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器官的“代偿”作用,在环境中不断重现图象、声音、语义、符号的共同作用,使聋儿残余听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语言能力顺利形成和发展。这正符合了聋儿用尽废退的原则。
如果说环境是聋儿感受语言的空气和土壤,那么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便是聋儿获得语言的灵魂和枝杆。因此,在开展书面语和口语同步学习教学活动时,我们每堂课都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利用丰富的图片、实物、模具、字卡、游戏材料等帮助聋儿理解、掌握、运用语言,聋儿和正常幼儿一样,充分的教学准备是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坚持性的首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游戏把字卡、句卡玩起来、操作起来,如我们通过点名、抢椅子的游戏让聋儿找字卡选择配对,既对聋儿进行了听觉训练,又有效地让聋儿在游戏中将书面语和口语联系起来、运用起来,从而让聋儿达到获得语言进行表达的教学目的。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为聋儿创造游戏的环境,布置各类如娃娃家、宝宝超市、阅览室等活动角,为聋儿提供一个交往的情景,这也是提高聋儿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便于让聋儿在形式多样的游戏中将所学的词汇、句型在游戏中、在玩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提高语言的运用和交往能力。比如在玩超市购物的游戏时,我们把需购买的物品写在采购清单上,让聋儿凭书面词汇去选物,又把采购数量也写在采购单上,利用聋儿敏锐的视觉对抽象的量词形成初步的概念,最终通过成功地完成采购任务让聋儿借助实物和书面语的帮助训练口语表达和交往能力。
“相似性原理在聋儿口头语和书面语同步学习中的运用”,并不是单纯的一堂课,而是一项活动。它不受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任何因素的影响,应是有机地贯穿在聋儿一日活动各项内容中,如在聋儿完成生活中“起床、刷牙、洗脸、洗手、小便、吃饭、做操”等各项内容时,老师随时出示字卡、句卡让聋儿学说词句“我自己洗脸、我要小便、小朋友做操”等,逐步培养聋儿干什么认什么说什么的学习习惯;在每天各时间段进行时间、气候等教学,每天每个时间段利用年历、日历、晴雨表等问聋儿“今天几月几日?星期几?天气怎么样?现在是什么时候?”等,让聋儿从一开始按照老师所放字卡跟说句子,逐步发展到按照老师所说句子放字卡,最后发展到养成每天每时能主动去放字卡,说句子的习惯。充分地把书面语和口语同步学习,相互辅助发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使聋儿达到语言的主动运用表达能力。聋儿的学习是贯穿在一日生活中的,而聋儿的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又是每天相似性地经过了无数次的声音、动作、符号、语义的重现,聋儿在重复地感知书面语言中逐步形成和掌握了口语,使聋儿在语言表达上由刻板地跟说逐步发展到主动表达的过程。
聋儿学习句型表达时,常常出现词汇缺漏、语句颠倒的现象。为了纠正聋儿普遍存在的这些语言中的病变,我们利用聋儿对书面语的掌握,建立词库和句型库,让聋儿在无法顺利地表达一句完整的句子时借助句型库中的句型进行参照表达,从而也潜移默化地纠正了聋儿经常会出现的一些语病。
造成聋儿交往困难是聋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较差,正因为聋儿无法组织表达语言进行交往,所以绝大多数的聋儿都喜欢用看、画、写等手的操作活动表达语言,针对聋儿的这一特点,我们在书面语和口头语同步学习教学中采用了课后给聋儿布置进行组词、扩词、拼句、造句等配对、连线、找朋友的游戏作业,让聋儿对所学的词汇、句型能及时地进行巩固记忆;让聋儿每天以画画的形式写日记,从每天一幅图一句话开始,每天画一幅图认一句话说一句话,渐渐地每天多认一个词多说一个词,慢慢由量变到质变,达到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发展,提高聋儿的语言组织和交往能力的最终目的。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将聋儿所做的作业和画写的日记贴出来,把错误的、不通顺的语句进行纠正,把聋儿用得好的漂亮的句子用标记划出,以便让聋儿自己通过对直观的书面语言的认识、纠正、组织、掌握而达到口语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我们在利用这些以做作业、画日记的形式,使聋儿口头语和书面语同步学习,以提高语言能力时,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图案的作用,如让聋儿在日记中图文茂,以更好地对语言进行讲解、掌握、记忆和表达。
我们知道孩子都是喜欢夸奖的,聋儿由于自身的残疾普遍都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和较弱的自信心,因此他们更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充分把书面语结合在口语训练中外,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如通过书面语的形式奖励孩子做作业、说话、看书等让孩子获得成功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通过书面语“你真棒,你真能干,你好聪明” 和标志符号“笑脸,大拇指,红苹果”等让孩子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渴望学习的愿望。
三、效果
经过“相似性原理在聋儿口头语和书面语同步学习中的运用”实验课题的开展,我们感到聋儿在语言的理解、记忆、组织、表达和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
自从尝试“相似性原理在聋儿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学习中的运用”课题实验后,不仅对聋儿在提高语言的理解记忆、主动表达、欣赏阅读、运用组织交往能力上有较明显的进步,同时对聋儿参加其他教学活动中有较明显的进步,同时对聋儿在参加其他教学活动中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每逢教唱新歌,我们都将歌词抄写在黑板上,这时聋儿会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朗诵歌词,遇到不认识的字,随即询问,因此教聋儿唱歌的头等难事也比原来容易多了。
在几年的实践操作中,通过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我们又惊喜地发现“相似性原理在聋儿口头语和书面语同步学习中的运用”,不仅能提高聋儿对语言的组织表达和交往能力,同时也能培养聋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时间概念、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聆听习惯和合作意识、探索精神及发展聋儿的创造性思维,促进智力发展。如何多层次、多途径地把书面语和口语同步学习结合起来进行聋儿听觉语言康复训练和聋儿心理康复训练,使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还有待于继续进一步实践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光鉴 《科学教育与相似论》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一版
[2]王志明、林健《幼儿教育活动与研究》 苏州大学出版社
[3]李绍珠 《聋儿早期康复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
[4]马广明 《通向有声世界之路》 吉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 1991年8月第一版
[5]郑伟伟 《如何培养聋儿的交往能力与表达能力》 中国聋儿康复 2002年第11卷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