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音语音异常是许多聋儿交往过程中最常见的表现,声、韵、调或其组合的清晰度下降,使他们的语言让别人听后感到不舒服或听不懂,影响了正常的言语交流。这些孩子中有听力补偿不好的,也有进行听觉能力评估效果不错的。听是说的前提,“听”是言语沟通的关键,正常的听觉反馈是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分析以上现象,认为造成原因有二:一是有些极重度聋儿无法达到最佳助听补偿效果,训练中靠看口型、感觉气流或声带震动语音听的少,听的不好导致说的不好;二是康复训练中听觉训练和语言训练相脱节,即在听觉训练获得明显效果的同时,没有充分利用正确的言语听觉反馈进行听说对比训练。
针对以上问题,工作实践中根据听觉能力评估结果,对聋儿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当聋儿到达一定的听觉识别能力时,在对他们进行构音语音异常康复矫治中,除了常规的正音方法外,使用音位对比法兼顾“听、说”, 发挥听说联动的优势,使聋儿在语音辨识的准确度、构音的精确度方面,取得了较明显效果,有效的促进了语音听觉链的形成。介绍如下:
音位是一定的语言或方言系统中,能区别不同语言符号的最小语音单位,它是最小的语音形式。 例如/ɑ/、/i/等都是最小的语音形式,不能再切分。
音位对由具有相似声学和生理学特征的两个音位组成,最小语音对中的两个音位仅有单维度差异,如声母最小语音对“/b/-/p/”,两个音位按发音部位区分都是双唇音,按发音方法区分都是塞音中的清音,它们之间仅存在送气与否的差异。
音位对比是将语音的最小单位进行对比,如:“大和爸”。
最小音位对比是将仅有一个维度差异的音位进行对比。
汉语中有36对核心音位对,其中声母音位对23对,韵母音位对10对,声调音位对3对。
韵母分为纯元音韵母和鼻韵母两种。韵母音位对主要包括:相同结构,不同开口;相同开口,不同结构;相同结构,相同开口;前鼻音与后鼻音韵母,共87对音位对。其中核心音位对10对。发音不算太难,一般聋儿经过训练都能掌握。训练顺序一般为:
第一阶段:下颌运动(上下运动)
第二阶段:舌运动(前后运动)
第三阶段:唇运动(圆唇、展唇运动)
第四阶段:软腭运动(非鼻音→前鼻音→后鼻音)
声母音位对内容主要包括擦音与无擦音;浊辅音与清辅音;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相同方式,不同部位;相同部位,不同方式;卷舌音与非卷舌音等六组,共93对。其中核心音位对23对。声母都是辅音,与韵母相比因为时长短、能量小,并且需要不同的部位形成不同方式的阻塞,辨听较韵母难,所以声母构音异常的治疗是聋儿构音语音异常矫治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聋儿个体间的差异,训练顺序一般为:
第一阶段:b、m、d、h
第二阶段:p、t、g、k、n
第三阶段:f、j、q、x
第四阶段:l、z、s、r
第五阶段:c、zh、ch、sh
科学研究已证明:听障儿童的构音语音能力落后于听觉识别能力,表现对同一声母音位对的构音语音清晰水平低于听觉识别水平,并且具有听觉识别能力越高,构音语音能力也相对较高特点。我们在对聋儿进行构音语音异常矫治时,坚持以听觉识别训练为前提,让其掌握发音部位、发音方式和送气特征等技能;在进行某个音位的构音语音训练时,首先提供大量含有目标音位的语境供聋儿聆听(言语词表选用黄绍明—韩知娟词表),增加其对目标音位的熟悉度和敏感性;其次,在对聋儿进行目标音位与替代音位的听觉识别训练时,要保证其能听清,排除因听不清而导致说不清的问题。
聋儿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半年至一年,是听觉技能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对聋儿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中,要践行听是说的前提,要坚持听觉先行的原则。在听觉训练获得明显效果的同时,教师要及时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正确的言语听觉反馈,进行听说对比训练,用听带动说,以增强构音语音康复训练的效果,提高其言语听觉能力,达到提高语言清晰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