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聋儿创造一个正常有声语言生活、学习环境,在每个家庭环境里,声音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人、物体、动物、乐器的声音。我们每天在孩子戴助听器的前提下,随时有目的地与孩子讲话,敲响某些物体的声音,带孩子听小动物和家人说话的声音。此外,电视机、录音机也是孩子在家里聆听有声语言的好伙伴,把一些适合孩子的节目尽可能地给他看和听,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他们接受有声语言的兴趣。
在家庭聋儿康复训练中,贯彻定时教学和随时教相结合的方法,他们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家长每天要固定安排时间训练。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条件的话,从聋儿的特点出发,可安排上午、下午、晚上三段时间进行,每次训练0.5~1个小时左右,不宜太长,但必须保证时间,做到雷打不动。安排了上课时间,不要轻易的变更,要让孩子养成这一时间是上课时间,不上好课其他事情都不能做的习惯,也许开始时有抵触,这就需要家长动番脑筋,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变更教学内容,一节课只学一件事,学完了就下课,制订必要的规矩和奖励。家庭成员都要齐心协力,重视上好每一节课。
有时侯发生了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更换或提前下课,也要让孩子明白,下次要补课说话算数,取信于孩子,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不论孩子如何调皮取闹,也不能随意改变规矩。在这个问题上父母的溺爱换不来孩子的康复,下决心,持之以恒,孩子是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随时教是指把训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抓住训练的几分钟,即起床几分钟,饭前的几分钟,散步的几分钟,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精心安排,充分利用,一定会取得定时教的无法取得的效果,它符合聋儿心理和言语本身的特点,使孩子在无意中学习,家长可随时随地、有意识地反复练习已学过的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印象,提高训练效果;长期单一的刺激,会使人注意力分散,容易疲劳,在不断变化的日常生活中训练,可调动孩子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既锻炼了说话的能力,又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语言训练要讲究科学方法及原则
1. 养成戴助听器的习惯。聋儿每天除了睡觉外,尽可能要他戴助听器,养成自觉佩戴助听器的习惯,否则语言训练就失去了前提和意义。
2. 要有语训计划。每天要定时间、定内容,不能停顿,要有长计划短安排,持之以恒,考虑一年半载的总计划,规定月计划,每周又有哪些具体内容,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步一个脚印,长年累月,必将获得训练的丰硕的果实。
3. 语训内容要赋予趣味性。尽量选孩子有兴趣的事和物,了解他们的特点、爱好,关心什么,要求什么,正在做什么及对那些事物发生兴趣,又讨厌什么,只又当孩子被感兴趣的事和物吸引住时,才能增强学习言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采取直观教学方法。聋儿说话是靠技巧而不是本能,正常人的发音全凭听觉来调动口腔动作的,而聋儿的发音全凭发音器官的运动感觉。因此家长在教发音和言语时,首先自己要掌握好正确的发音部位或各个声素的位子,这样才能教孩子发出正确的声音。
5. 循序渐进。聋儿的发音应先求数量,再求质量,不管声音如何,只要发出声音,首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后再不断的纠正,不断的提高。语训从简到繁,从短句到长句,逐步完成。
6. 温故而知新,重复家学。聋儿与正常儿童不同,他具有记得慢、忘得快的特点,在教学中必须温故而知新,重复进行,考虑用新的活动,练习“旧”的言语;或在“旧”的活动中使用新的语言。有计划地反复温习学过的内容,加强刺激,加强记忆,巩固训练成果。
7. 因材施教。聋儿的听力残余程度不同,年龄和性别有异,爱好和性格不一样,因此教学方法应从聋儿的实际出发,对不同聋儿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8. 形式多样化。聋儿刚开始接触社会,都有新鲜感觉,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固定时间上课进行语训是一种形式,还要重视儿童的特点,采取游戏的形式,还有到公园散步,谈话,简单的家务劳动等,克服呆板教学法,尽量吸引孩子参与,不知不觉地进行语训。
9. 说话与认字相结合。四岁以上的聋儿可提倡认字,认字和说话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知觉发育较快,机械记忆力特别强。识字内容可从聋儿接触多的,笔画简单一些的,语言又容易读的字开始,方法可以是看图识字,看物认字,看动作识字,游戏识字,反复复习,逐步掌握。
10. 示范教育。语训中,家长要作出示范让孩子效仿。充分让孩子听,从听到有反应,并能分辨声音。训练孩子说“跑、跳、走、站”字时,不是让孩子讲,而是要家长讲清楚,让孩子们看,看家长的脸、听声、做示范,家长边说边做动作,孩子理解了,会慢慢跟着做。家长做示范时说话要自然,讲话速度慢一些,言语要流畅,语调分明,面部和声音要富有感情。
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好的教学方法是在同孩子接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希望家长多学一些有关知识的技能,在语训的实践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