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预约挂号医生前,请先看这里!
您当前位置:人工耳蜗服务网 >> 耳蜗资讯 >> 浏览文章
戴上人工耳蜗是什么感觉?“就像从深海上岸”
作者:佚名 日期:2018年12月29日 来源:人工耳蜗网   录入:admin


  原题目:人工耳蜗使用者群像:“就像从深海上岸”


  那道伤疤并不显明。藏在耳垂后,细细的、被类似黑色耳机的人工耳蜗袒护。一旦取下耳蜗、露出伤疤后,圆圆将马上被无声世界围困。

  高中时代的一节英语课上,圆圆的耳旁忽然响起“嘀嘀嘀”的声音,紧接着的,是一片幽静,“深海一样平常恬静,也有深海一样平常的恐惊”。

  耳蜗没电了。圆圆有点慌,她静静溜出教室去买电池。街上车来人往,此时的圆圆,就像置身无声电影里。她是一名听障患者,耳蜗是听力器官的延长和代替。

  这是一个堪称重大,却少有人关注的群体。五位耳蜗使用者,讲述本身和耳蜗的故事,有成长的心伤,有认知的迷茫,也风趣味和温情。

  圆圆,8个月时检测出双耳天赋神经性耳聋;浩然,天赋性大前庭导水综合征,听力渐渐消散;韩诚,一岁时因打针出现医疗事故,逐步失聪;天语,三岁半时发高烧,同样是打针造成医疗事故,听力受损日益紧张;妮妮,十个月时查出重度听力停滞。

  他们共同点是,戴上耳蜗后,感觉是“就像从深海上岸”。


  并非不可逾越的墙

  2015年,天语植入人工耳蜗。开机那天,天语第一次听到汽车驶过路面,轮胎与柏油摩擦的声音,清晰、大声。事后回忆起这个瞬间,天语直说,本身感觉“害怕”。

  这种感觉,并非是天语独有。长期风俗在幽静的环境里生活的人,第一次获得正常的听力时,每每会体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正如在小黑屋中呆久的人,会被室外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

  圆圆曾经看到一个小同伙,第一次戴上耳蜗后,张大了嘴巴、一把将耳蜗摘下甩出去,脸上露出惊恐的神色。

  用浩然的话来说,第一次戴上耳蜗时,感觉“炸了,所有陌生的声音都涌进来”,本身则瞬间被恐惊围困。

  圆圆是一名天赋性失聪者。18年前,当妈妈拿到一张“双耳天赋神经性耳聋”的诊断书时,下意识的一句话脱口而出,“大夫,我能不能卖器官救女儿?”

  这是一个重大的群体。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称,距今最近的一次权威抽查数据表现,国内有听力语言停滞的残疾人 总数达2057万人,每年出生的复活儿中,重度听力停滞者约占 1‰~3‰。

  听障是一堵墙,墙内是数以万万计的失聪者,墙外是大千世界。这堵墙并非不可逾越。

  1957年,法国大夫运用电刺激,成功使两个失聪者产生听力感知。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开启了此后一系列的研究。

  美国大夫威廉·福斯特·豪斯从中得到灵感,设计了一种电极刺激装配,盼望通过耳蜗刺激听神经,并将这一装配植中听聋患者。1961年1月9日,豪斯大夫等人完成首例严酷意义上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1977年,第一个多通道人工耳蜗声音处理器在奥地利诞生,1978年澳大利亚人格雷姆·克拉克,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技术从90年代被引入国内,目前是全世界治疗重度失聪的常规方法。

  唯一要面对的,是高昂的治疗费。圆圆回忆,大夫估计,耳蜗手术必要18万,而昔时在老家长春,一家人月收入才800元。

  “她肯定得做手术,这辈子我还有那么多话没跟女儿讲。”妈妈说。东奔西走几个月,手术费仍旧遥遥无期。最后,一家人求助媒体,寄托爱心人士捐款终于凑够治疗费用。

DLJu-hqtwzec8031299.jpg妮妮趴到妈妈耳边说话。 实习生 马聪骜 摄


  打开大门之后

  “凑够了钱,我当时就一个想法,赌一把,我不想再活在这无声的世界里了。”

  在手术前,浩然曾经查阅过一些失败案例,“成功了,我可以更好地走人生道路;失败了,不过是继承在这痛楚的无声世界里在世。”

  这是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听障者的正常社会交往。从小学起,天语就活在别人的谛视,以及低声交谈、用手偷偷捂嘴的画面中;圆圆说,高中时,有个女生常常在班上拼命叫她的名字,测试她“能不能听见”;在进行耳蜗植入手术前,韩城曾经配戴助听器,好奇的同窗们,会摘掉他的助听器取乐。

  为了治疗,浩然坚持了7年。从16岁时完全失去听力,到23岁凑够手术费,前后花费20余万。

  用于重修听力的人工耳蜗手术,全程仅需不到一个小时。在耳道后打开一个口,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体系,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肯定编码情势的电旌旗灯号。

  天语还记得,2015年12月,做完手术后爸爸带他去了趟海边。碧海蓝天,海风轻柔,风声被人工耳蜗转制成一串旌旗灯号,传递到天语的听觉神经。

  “海风就是很大的呼呼声,不好听。”天语说。

  这是一种经过解码,又重新编制的电旌旗灯号,并不是天然声音,用浩然的话来说,这是“电话和空气传播人声的渺小差别”。

  戴上耳蜗,有声世界的大门从此打开。但是大门之后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容易适应。

  “做完手术就忏悔了,能听到声音,但别人说话完全听不懂,更痛楚。” 浩然说。

  戴上耳蜗只是一个开始,手术后一个月,浩然走进了康复课堂。

  位于昌平的舒耘听力康复中间,200多个孩子天天都会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对发音部位的感知,以及对气息的控制,更多听障者在努力融入有声世界。

  四岁的妮妮是其中一员。妮妮说话时,气息稍显短促,像是小孩子换牙时期,由于漏风而常见的“嘶嘶”声。

  在十个月大的时候,妮妮就被查出重度听力停滞,并直接影响到发声。

  耳蜗手术后,妮妮被怙恃带来北京。康复中间的课程之余,妈妈天天还会把康复中间讲过的内容再教妮妮一遍,鼓励她多说话。

  妮妮的妈妈常常觉得本身 “有些残忍”。孩子有什么必要,“我都要她本身说出来。”

  如今,在口渴的时候,妮妮已经可以将“我渴了想要喝水”连贯地表达出来。

  圆圆在类似的康复训练下长大。她回忆,妈妈一度辞职,专门在家照顾本身。“我妈辞职在家教我拼音、音标,带我去公园、超市,鼓励我和陌生人说话。”

  做完手术一年多,圆圆就能正常交流了。“我妈从来不提我耳朵有题目,她不乐意让我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

  如今,妮妮的怙恃在昌平租房居住,月租一千多元。两年来,康复的各项花费已经将近20万。

  “康复费用比植中听蜗还贵的,不在少数。”浩然介绍。

tyc6-hqtwzec8031411.jpg康复中间的教具 实习生 马聪骜 摄


  “终于上岸了”

  把头发放下来,遮住黑色的耳蜗后,圆圆看起来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对话时,她会细心地盯着对方嘴唇,“只是一种风俗,耳蜗之外,还想通过读唇知道你在说什么。”

  这是一种自我珍爱的风俗。大概由于害怕再度丢失听力,很多人在聊天时下意识地会盯着对方的嘴唇,试图通过唇读了解话语的含义。

  12月19日,一则人工耳蜗的寻物启事,让这一群体走入公众视野。寻物启事称,一位叫李明的须眉在北京乘地铁时,丢失人造耳蜗。随着网友的转发,一场 “全城大搜寻”启动。

  戴了16年耳蜗,圆圆随身携带,从未丢过。只有一次,高中英语课上,随着“嘀嘀嘀”声响后,耳蜗没电了。刹那间,整个世界忽然静下来。

  耳蜗的电池,通常两三天就得换一次。被幽静围困后,圆圆内心有点慌,但不想惊动先生,于是本身静静溜出教室去买电池。

  街上人来人往,喇叭声此起彼伏,但圆圆仿佛置身深海。

  深海一样平常恬静,也有深海一样平常的恐惊,直到重新戴上耳蜗,她才觉得,“终于上岸了。”

  “我敢丢吗?”圆圆和浩然说,就算坐远程火车,两人睡觉时,也会将耳蜗放在干燥盒里,垫在枕头下,不敢随意挪动。

  偶尔,圆圆也会自动潜入深海。面对自习课上太吵、邻居家装修、甚至身边有一个刺刺不休的同伙,摘下耳蜗后,都能感到一片镇静。

  不过,耳蜗在蹦迪的时候,倒是能派上分外用场。由于耳蜗降噪结果显明,在闹热热烈繁华的迪厅,只要有人对浩然说话,统统杂音近乎消散,只留下对方的声音,“也算是我们的一个特别技能吧。”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天语觉得,内心有一个天使和恶魔在搏斗:天使占优势的时候,他有动力要好好学习,纠正发音;恶魔占优势的时候,他只想摘掉耳蜗外机,哪怕是轻柔的音乐声,都会感到烦躁。

  圆圆回忆,本身见过恢复最差的孩子,在康复中间呆了十多年,戴上耳蜗也不和人交流,说不出来话。“其实,耳蜗只是一个机器,更紧张的是帮助他们跨越生理上的停滞。”

fvtu-hqtwzec8031507.jpg人工耳蜗。 新京报记者 刘怡 摄


  深海之上的世界

  就人工耳蜗手术而言,来自治疗费用的压力已经大大减轻。2018年前后,人工耳蜗开始陆续纳入国内各省市基本医疗保险付出范围,各省市政策不同,报销比例略有差别。

  以广东为例,深圳、湛江、佛山等城市已将耳蜗纳入医保,报销价格从6.7万元到7.6万元不等。

  公益人士叶飞介绍,耳蜗植入者的选择不算太多。第一是国产的电子耳蜗,相对便宜,也许在8万元左右;进口品牌分别有澳大利亚、奥地利和美国的三个品牌,价格较贵,在10万至30万元不等。目前,国内耳蜗植入的人数并无权威数据统计。叶飞估计,中国植入总数也许是6万至7万。

  对于这数万人来说,深海之后的世界,走起来并不容易。

  做完手术后,浩然在北京找了份白酒贩卖的工作。“刚开始,我不到几分钟就被客户轰出来,耳朵听不清,别人也没耐心。”浩然坚持了下来。到后来,一天跟三四十小我聊天,几个月高强度地和不同人交流,脑海里储存声音多了,便能听懂了。

  圆圆如今北京读大一,因为术后恢复得好,她一起读完初高中,通过艺考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读书期间,我身边没有一个戴耳蜗的同窗,不是这个群体人少,而是像我如许能继承读书的,太少了。”

  想要融入社会,读书、工作、交流,这些通俗人触手可得的机会,听障者必要支出更多努力。

  瑞儿和小凡两位女生,一个来自江苏,一个来自哈尔滨,通过网络认识起来。2016年卒业之后,瑞儿干过后厨、包装工人、地摊小贩、设计、编辑、文秘、助理,赓续地尝试。

  一名耳蜗生产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其二十多年的行业经历中,“产品,结果,技术,手术这些,都不是用户的题目,(这方面)国家也投入大量财力,免费解决大部分需求”,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耳蜗植入者的成长,比如就业、学习、与社会的融合、婚恋、职业技能这些,必要引起社会正视,“让他们能更好得生活,与正常人一样幸福”。

  上述人士同时透露表现,与国皮毛比,目前国内老年人做耳蜗的不多,用户仍然以年轻人为主,这一状态与国外恰好相反,“近几年老年人开始渐渐多起来,这也是必要大家关注的,对必要的人有帮助。”

  天语最遗憾的,是在植入人工耳蜗之后,他没能在爷爷去世之前回去陪陪他,听听爷爷的声音。

  这种遗憾大概不会再有。但天语更盼望的是,不再有不理解的目光。“其实,戴上耳蜗,我们和通俗人真的一样。”

  (文中受访对象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刘怡 刘名洋 实习生 马聪骜 

回到首页
 
上一篇文章:黑龙江0-6岁听障儿童人工耳蜗免费了!!
下一篇文章:慈善公益报由“丢失人工耳蜗”引发的思考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法律声明 | 站内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联系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