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广东中山市残联、苏华赞医院、市特殊教育学校、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联合主办了“‘连接·听’听障康复政策及技术公益宣讲活动”,帮助全市逾100个听障人士家庭在医疗诊治、辅助器具配置、长期康复训练、社区融合等方面走上“正轨”。医生介绍,0—6岁是听障人士语言恢复的“黄金期”,听障儿童需及早干预治疗。中山对听障人士治疗也有一系列补助政策。
“连接·听”听障康复政策及技术公益宣讲活动现场。 王谦 摄
来自苏华赞医院的医生米顺从事耳鼻喉专科诊治逾30年。他表示,根据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0—6岁是听障人士语言恢复的“黄金期”,实施康复训练,及早学会语言,做到“聋而不哑”,学会用语言去思考和表达,智力才能同步提高。
“目前个性化助听器、人工耳蜗等辅助器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让听障人士第一次听到这个世界的各类声音。近年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在辅助器具的帮助下学会说话,正常读书和工作。”米顺说,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身体障碍,听障人士的康复训练难度相应较低,效果较佳。
中山的尧尧(化名)是一名听障孩子,在克服种种困难后最终考上了“985”高校。“当年科技水平没现在发达,尧尧配上助听器学会说话的过程非常艰辛。他在普通中小学读书,最终考上重点大学,关键是家长十几年的坚持,让尧尧克服了挫败感,努力拼搏融入社会,才有最后的成绩。”辅助尧尧成长的香港资深社工赵立基说,听障孩子通过辅助器恢复一定程度的听力,接受语言训练,正常读书和工作,才有自身动能,这是康复的最高境界。
当年,协助残疾孩子入读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在香港发展得比较完备,但在中山却处于起步阶段。值得庆幸的是,中山的随班就读工作近年取得长足进步。
“现在特殊教育学校有5个听障班,约有60多个学生。有一定听力的学生都会去普通学校,来到这里的都是比较严重的,每年招人不多,约两年开一个班。”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汤剑文表示,对听障小朋友而言,前期的医疗介入可以让其走上正常的道路,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约有近30个听障学生考上了大学。
目前,中山市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成立专门力量,利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资源,协助各镇区小学、初中、高中向有能力就读普通学校的残疾孩子敞开大门,协助其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考上高校的残疾孩子的数量正快速增长。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指出,《中山市残疾人保障办法》和《中山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2017—2020)》已于今年7月实施,举办此次大型公益活动,旨在面向听力障碍人士和家庭解释保障救助政策,帮助该群体精准康复、自力更生。
据统计,在中山100多万户籍人口中,持证听障人士约1000人。听力残疾与视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等类别,当事人均可申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享受相应福利和保障。
《中山市残疾人保障办法》鼓励家长为0—6岁残疾儿童及早开展争分夺秒、效果最佳的抢救性康复。如果孩子没有残疾人证,家长只需到医院拿到医学诊断证明,也能确保0—6岁残疾儿童享受高额抢救性康复训练补贴。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解释,全市重点对视力、听力、肢体(脑瘫)、智力、孤独症等5类残疾儿童进行筛查和建档。0—17岁听力障碍人士配置人工耳蜗,除了享受医保、大病医保政策,自付费用的补贴最高为每只耳朵80000元;配置助听器自付部分的补贴,最高为每只耳朵12000元。成年人配置助听器,自付部分的补贴最高为每只耳朵6000元。
此外,在公办机构接受抢救性康复的0—6岁残疾儿童,免收康复训练费和保教费。在非公办地点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接受抢救性康复的残疾儿童,以听障为例,补贴标准最高为每年30000元,贫困家庭给予全额补贴。
“贫困残疾人到市残联认证的定点机构接受康复训练或治疗,在医保、大病医保报销范围外的自付费用由财政全额支付。”市残联相关负责人指出,重度残疾人实施居家康复训练,补贴标准为每年12000元;其余残疾人的康复训练或治疗,每年救助补贴标准为6000元。而贫困残疾儿童在学前教育期间,每人每年可获5000元生活费补助。低保、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在读各类学校及高校,另有每年一次的生活费补助。
“听障孩子有了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更容易融入社会。”赵立基表示,植入人工耳蜗费用昂贵,对于某些家庭而言是沉重负担,这需要医保、政府津贴、外界基金等方面的综合支持,中山的医保和残疾人保障救助津贴很高,令人鼓舞。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王谦 通讯员/陆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