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正常的耳朵来说,外耳收集外界的声音,振动鼓膜和三个听小骨,透过卵圆窗引起内淋巴液流动,刺激听觉毛细胞,毛细胞再将声波转变为电流传到听觉神经与大脑,引起听觉。大多数的听障患者都是由于听觉毛细胞先天发育不良或受损,一般助听器只有单纯放大声音的功能,仍须经包含不良毛细胞的原有路径传导,因此语言辨诚能力受到影响,特别是高频听力无法有效提升。然而人工电子耳的基本理论是在耳蜗内植入电极越过发育不良或受损的听觉毛细胞,将声波转换为电波后直接刺激听觉神经再传至大脑,所以效果比助听器更好。最早在1790年Volta首先发现电流刺激耳朵会产生听觉,1957年Djourno等人开始将金属线放入聋人的耳蜗,并用交流电刺激,人工电子耳植入术的研究正式萌芽,1972年House与Urban研发出单频道人工电子耳,而1984年澳洲的Clark等则研发出核式(Nucleus)22个多频道人工电子耳,目前人工电子耳的市场以多频道为主,澳洲核式已进展到24个频道,其他主要的厂牌包括美国的Clarion有八个频道,奥地利的MED-EL 40+ 则有12对电极,电子耳效果的好坏,与频道的多寡关系不大,取决的因素在于语言处理策略(processing strategy)对讯号处理的速度。
人工电子耳植入术的适应症
在人工电子耳植入术的初期,仅适用于学话后(postlingual)失聪的成年人,由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工电子耳对先天性学话前(prelinguall)的幼儿,其聪能的复建也有显著的效果,所谓习语后失聪是指听力丧失发生在语言已完全发展之后,而学话前失听是指尚末开始学习语言之先天性听障或因脑膜炎引起听障之婴幼儿。
成年听障者的适应症:
1. 较无年龄限制,一般指年龄>=18岁。
2. 两侧重度到极重度的感音性听力障碍。
3. 配戴传统式助听器有些许效果sentence recognition score(语言认知能力) < 40%-50%。
4. 无内科方面的禁忌症。
5. 习语前失听且未曾配戴助听器的成年患者效果不佳。
幼儿听障者之适应症:
1. 双耳极重度聪障(平均气导阀值大于九十分贝)者。
2. 年龄大于2岁,若因脑膜炎引起之听障,为避免耳蜗骨化(ossification)可尽早施行手术。
3. 经配戴适当之助听器六个月以上语言发展无明显进步者。
4. 没有其他接受手术之禁忌症或无法配合术后复健训练者。
5. 具有高度学习动机者。
6. 有完整的术后教育计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