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预约挂号医生前,请先看这里!
您当前位置:人工耳蜗服务网 >> 耳蜗知识 >> 浏览文章
—点击以上小图标,可将本文分享到微博、微信、百度贴吧、QQ好友和空间等处!
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结合使用对残余听力的保护和利用
作者:未知 日期:2011年01月10日 来源:互联网   录入:playzlov

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结合使用对残余听力的保护和利用

如我们所知,人类的听觉功能是由听觉系统完成的。听觉系统包括耳、听觉神经通路及中枢。其中内耳包括听觉结构与平衡结构两部分。听觉神经通路包括听神经、脑干各段听觉中枢与大脑皮层听区。声源振动的能量通过外耳、中耳的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迷路,引起毛细胞兴奋,通过听神经及其中枢联系,将兴奋传至大脑听觉中枢而产生听觉。听觉的生理活动涉及对声音的频率、强度、空间与时间等特性的分析过程。

 



   人体内耳的耳蜗由一条骨性蜗管围绕蜗轴2周半至近3周所构成。蜗管长度约35mm,基底膜长度约31.5mm。声波感受器位于基底膜上。人类一侧耳蜗内约3000—3500个内毛细胞和9000—12000个外毛细胞。毛细胞在感受声音刺激时,把振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再由听神经将耳蜗毛细胞机-电转换的信息向听觉系统各级中枢传递而产生听觉。     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生多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内耳听毛细胞缺失或功能损失所致。而听力损失达40dB者,受损的主要是外毛细胞。这类听力损失患者可以借助助听器的声放大作用而改善听力,因为外毛细胞的主要功能是相当声放大器的作用。然而,一旦内毛细胞也受损,声刺激信息就无法再由内毛细胞所携带,则听力损失将进一步加重,可达重度至极重度聋。助听器只能不全代偿后者的听力,或是无法代偿。 
到目前为止,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治疗后者听力障碍的最佳选择。人工耳蜗又称人工电子耳,电子耳蜗等。人工耳蜗植入术,其原理在于正常人内耳耳蜗中的毛细胞能把声波转变为电能,而在重度以上失听者其毛细胞几乎已失去功能,人工耳蜗是一种声电换能电子装置,植入内耳的电极,绕过病损的毛细胞,替代毛细胞的功能,将外界的声音转换成电能而直接刺激听觉神经,取代了聋人耳蜗内丧失功能的感觉细胞,将声音信息传到大脑而产生听觉。这是人工耳蜗的基本工作原理。人工耳蜗适用于重度以上耳聋患者的意义已无庸置疑。但对于那些听力损失程度不到重度聋,既不到传统意义上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标准,但佩带大功率助听器,语言分辨力没有提高或提高很少的患者,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即接受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术。该技术在植入人工耳蜗的同时,必须保护患者原有的残余听力,术后将残余听力得以应用,选配助听器,这种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相结合的声电联合刺激,称作为保护和利用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项新技术将带给患者一个更佳的听力恢复效果。

新技术应用理论依据

如前所述,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损失达40dB者,受损的主要是外毛细胞。由于外毛细胞的主要功能是相当声放大器的作用,因此,佩带助听器对这类听力损失的患者有效。但助听器主要对低频听力损失有较好的代偿作用,对1KHz以上、听力损失大于70dB者效果欠佳。而人工耳蜗恰恰相反,它的电刺激作用能够为那些重度、极重度聋患者提供高达6KHz高频区的声信息(von Ilber等 1999)。因此,对高频听力损失为主,中、低频区仍有残余听力的患者进行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能够在术后充分利用和发挥患者原来具有的重要的听功能,结合助听器,可以最大限度达到既提高听敏度又提高言语识别能力的效果。所以,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象必须是1KHz以上中高频区域的听力超过65dB或无利用听力,1KHz以下中低频区域仍有35-65dB之间的听力。   不同频率声引起基底膜振动的最大振幅点,顺次从高频至低频,由靠近前庭窗的耳蜗基底膜底部传至顶部。1KHz声波振幅最大点相当于距离前庭窗约20mm的基底膜位点上。从20mm开始至蜗顶主要感受中低频声,反之,从20mm往耳蜗底周方向主要感受中高频声。对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象来说,他们耳蜗内中低频区域的螺旋器,包括毛细胞应大部分存在并且功能应基本正常能够利用。

  因此,为避免电极植入对内耳残存的结构和功能(蜗内中低频区域)造成损伤,电极插入深度应加以控制。电极的头端应止于距前庭窗20mm处,即相当基底膜上1KHz声波振幅最大点处。

回到首页
 
上一篇文章:国内首例全新Baha植入手术在北京同仁医院成功实施
下一篇文章:杭州诺尔康近期完成临床验证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法律声明 | 站内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联系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