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国第九个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奥运精彩——我听到”。目前,我省有听力障碍的人已达170.34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4.2%。
因为有听力障碍的人数众多,催生了助听器市场的异常繁荣。爱耳日前夕,记者对助听器市场进行暗访,发现其中“杂音”不少。
消费者迷惘 助听器市场“乱花迷人眼”
67岁的李铁栓,家住中牟县姚家乡,年轻时耳朵好使得“地上掉根针都能听得到”,现在的他却越来越喜欢摇头、点头和打手势了,因为他的耳朵内老是充满了嗡嗡声,别的啥也听不到。为使自己重回有声世界,他想为“不争气”的耳朵配个好帮手——助听器。
为此,李铁栓先后来郑州三趟,可至今仍拿不定主意究竟该给自己的耳朵配个啥样的助听器,“太多了,助听器没配上,眼也转花了”。
不知不觉间,郑州的助听器市场已呈现出了遍地开花之势。常寨村的小卖铺,关虎屯村修自行车的摊主,还有市区诸多超市,都在经营着不同品牌、价位不一的助听器。
记者在这些摊点、超市调查时发现,摆在这里的助听器多以盒式机为主,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有挂在腰间用电池做电源的,也有挂在耳朵上安装电子的。一些经销商自己也说不清这些助听器是由哪个厂家生产的。“都是别人上门送的货,卖一只能净赚十到二十元,大多是老年人来买,比卖香烟利润大多了。”常寨村的一名烟酒店老板笑眯眯地对记者说。
在河医立交桥的西南角,一排六七家助听器专营店,天天有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招揽顾客。记者在这些专营店的广告上看到,这些店经营的助听器品牌包括丹麦的、德国的、瑞士的,在店内的宣传标语上,几乎每家都承诺:“免费听力评估、专业验配各式耳背机、数字隐形助听器、儿童调频语训系统……”
这么多卖助听器的门店,他们究竟是如何经营的?带着疑问,记者对此进行了多日暗访。
记者体验 “好耳朵”被验成听力障碍
2月28日,记者先到省人民医院花了32元钱做了一个听力检测。记者走进耳鼻喉科一间密封很严的检测间,戴上专用耳机,手握一个类似打分器之类的小手柄,听到声音就按一下。几分钟后,拿到听力检测报告单,医生很快就给出答案:记者听力完全正常。不放心的记者接下来又花40元做了声导抗,还花300元做了双侧颞骨CT,结果同样是:听力正常。
怀揣报告单,记者先后前往十多家助听器专营店检测听力,结果却出人意料。
在省人民医院附近一家助听器专营店,记者被带到一个单间,同样被要求戴上耳机。检测结果是,记者听力基本正常,只是左耳里面有耳垢,听力稍有障碍,不需配戴助听器。
记者随后来到郑大一附院门诊楼对面的立交桥边,走进一家专营国外一品牌助听器的门店。工作人员把记者领到一个类似服装店试衣间的小隔间里,外面立交桥上的车流声清晰可闻。检测完毕后做出的听力检测报告单上,记者看到气导与骨导的标志线路图弯弯曲曲,与省人民医院所做的报告大相径庭。
根据这份报告单,这里的工作人员给记者的听力做出判断,双耳均有听障,其中左耳轻些,听力缺失超过40分贝,右耳重些,缺失超过70分贝,必须配戴助听器。工作人员再三追问记者需要什么样的助听器,价位从几千元到2.8万元不等。“算你来得是时候,正赶上爱耳日,可以给你八折优惠。”
记者随后在河医立交桥边的几家助听器专营店里逐一做听力检测,发现这些店里的听力检测室封闭效果均不理想,隔音效果极差,而检测设备更是良莠不齐,有的靠打手势,有的靠左右扭头。除两家判定记者双耳听力正常外,其他都说记者“听力有障碍,必须配戴助听器”。
助听器的价格也很离谱。这些专营店经营的均为国外品牌,包括西门子、爱多、奥德声等,记者就同一款式、同一型号的助听器分别到多家门店咨询,发现单只9000多元的助听器差价竟然在3000元左右。
业内人士 自曝助听器行业黑幕
老王在一家助听器专营店内做验配师,他向记者透露了诸多助听器行业的黑幕。
一、偷梁换柱。有个女人要去日本打工,走前在某专卖店定配的是6通道助听器,而拿的却是2通道的。
二、误导消费者通道越多越好。不可否认,高档助听器通道多,好处自然也多,当然价格也就更贵些。但一般消费者买不起那么贵的助听器,就被经销商误导:你比比我家这6通道,他家才3通道,价钱又差不多,肯定是买6通道的划算。其实,最好是看听力图来辨别实际需要多少通道,才是最理性的。
三、听力计里有猫腻。助听器和别的行业不一样的是:你卖的不仅是助听器,而且是技术!配数字助听器只检测听障人的单一听力,多数经销商不懂其他(如中耳、CT等)测试的重要性,如不测,可能导致听力障碍加重。有些专营店里的听力计竟然能差15dB,可他们却故意不调试准确。
四、以次充好。稍有制作能力的经销商会自己做定制助听器。他们买来便宜的机芯(零件都是国外淘汰下来的,会比从厂家直接进货便宜千儿八百的),然后,以次充好卖给顾客。直接的后果就是,保修一年后的故障就开始多起来了,而顾客掏的却是原价。
专家说法 助听器行业监管有真空
带着一摞标注不一的听力检测报告单,记者找到郑大一附院从事耳聋防治工作30多年的老专家董明敏。董明敏已过世的父亲董民声也是耳聋防治方面的专家,而且她又是省残联名誉主席,所以她对助听器市场一直很关注。她看过记者提供的几份报告单后说:“这些报告单上有关气导、骨导的标志及线路图,基本上都不规范,到我们这儿一般是不会认的。他们不懂,瞎在上面画,测出来的结果怎么会标准?”
董明敏记得,郑大一附院耳鼻喉科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给患者配戴助听器,到了80年代,国外品牌的助听器进入中国市场以后,才出现了好多专营助听器的门店。
“三分助听器,七分验配师”,董明敏同意这个助听器行业的公认说法,但对于验配师的标准,国家却没个统一的标准,更没有个培训机构。“基本上属于真空地带,没人管,不乱才怪!”
在西门子听力集团河南服务中心做多年工程师的周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现在河南的助听器验配市场确实是有点乱,主要是国家在这一方面没个统一的规范。”西门子每年都会定期培训验配师,培训合格发给证书,其他品牌的助听器厂家同样如此,但各厂家培训的内容和发证的要求却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造成了验配师水平的参差不齐。
周予同样谈到了助听器市场的监管“真空”。因为助听器技术含量比较高,除了厂家,工商、药监部门对助听器的核心技术无法掌握,所以也就谈不上怎么监管的问题。其他行业像眼镜、汽车等行业,都有行业协会,助听器市场却一直没有,更别说行业自律了。
省药监局医疗器械经营处一位姓白的科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助听器虽属二类医疗器械,但由于它的特殊性,药监部门对其实行属地管理,审批、发证在省里,管理却归各地,全省目前约有各类助听器专营店200家,因为国家对这一行业没有个统一标准,所以“监管起来难度很大”。
权威建议 助听器不能随意买卖
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第四检验室,就是助听器性能及聋儿语训器检验室。该中心一位张姓负责人说:“国内助听器市场很混乱,经营者素质不高,有些不负责任的买卖行为不仅会给听力障碍者带来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损害,甚至会加重他们的耳聋程度。”
该中心负责人认为,助听器不应属一般商品,更不得随意买卖,为了维护听力障碍群体的利益,认真贯彻实施《残疾人保障法》,他建议:
一、实施助听器行业管理,由国家质检总局牵头,委托专业机构对助听器市场进行质量监控,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除定期抽查抽检外,对新品牌、新型号助听器应检验核定,发放产品许可证。
二、规范调整助听器市场,由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有关部门,整顿目前市场上商店、药店、医院、公司自由销售状态,应集中起来组建注册“听力障碍助听器专营店”,培训和选配专业人员上岗。
助听器属二类医疗器械,不能随意配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