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预约挂号医生前,请先看这里!
您当前位置:人工耳蜗服务网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浏览文章
—点击以上小图标,可将本文分享到微博、微信、百度贴吧、QQ好友和空间等处!
专家呼吁加强人工耳蜗行业管理
作者:佚名 日期:2017年05月03日 来源:中国医药报   录入:毛毛虫

“经过人工耳蜗聆听到的声音像机器人声音”“植入人工耳蜗后就能像正常人一样听声、说话”——对于网上流传的一些有失科学性的提法,医学专家深表担忧。日前,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友谊医院、海军总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临床专家在“科利耳第二届人工耳蜗国际峰会”上一致呼吁:走出人工耳蜗认识误区,加强人工耳蜗行业管理,规范临床技术操作,关注人工耳蜗植入对减轻社会负担,尤其是人口老龄化负担的社会学、经济学意义。

认识误区需纠偏

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龚树生教授强调,网上提到“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蜗后听到的是机器人声音”,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人工耳蜗植入者和正常人聆听到的都是正常语音,虽然聆听效果有一定区别,但这种差别是可以接受的,并不像网上形容的像“机器人声音”。另外,目前有一些家长寄希望于等到“再生细胞移植技术”成熟后,再给患儿治疗耳聋,这种认识误区会延误患儿的最佳治疗时机和言语康复时期。还有一个认识误区是“植入人工耳蜗后,训练几次就能像正常人一样听声音、会说话”。实际上,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蜗后必须接受长期、科学的康复训练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聆听效果。

“要知道,人工耳蜗并不是万能的。它有适应证和禁忌证。患儿家长应该与医生认真沟通,对术后效果建立合理的预期。人工耳蜗产品并非影响聆听效果的唯一因素,相关检查和评估指标、家庭环境、产品的养护等都与聆听效果有很大关系。人工耳蜗植入后,科学、持续的康复训练是术后康复成功的关键。”龚树生对记者说。

规范管理迫在眉睫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头颈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头颈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高志强教授强调:“当前亟须加强人工耳蜗行业管理。这项工作涉及医生准入、强化培训、手术流程标准化等内容。”

高志强告诉记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目的不仅是让听力损失患者听到声音,更要让患者通过听到声音学会说话、欣赏音乐,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要做到这些,必须对人工耳蜗临床技术予以规范,相关临床人员需要了解不同患者适合植入的人工耳蜗类型和禁忌证,对患者及其家属尽到告知和教育义务,严格遵守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中的操作程序及方法。

老年人群需求应关注

来自澳大利亚一家人工耳蜗公司的亚太市场准入总监Georgina Sanderson告诉记者:“听力损失导致的失业、过早退休、社会隔离及沟通困难,以及少年儿童患者额外教育等社会成本巨大。因此,社会应该尽早对听力损失人群采取有效的干预行动,帮助他们重返社会。近年来,中国政府部门、相关组织一方面积极制定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指导手术、听力学评估、术后康复等工作,并培养出大批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针对贫困家庭儿童推出扶持政策,使一部分患儿能够免费植入人工耳蜗。这些合理有效的扶持政策在帮助患者的同时,也推动着人工耳蜗行业有序发展。”

“推广人工耳蜗植入的投入/产出比很高。”龚树生的观点引起众人关注。他告诉记者,当听力损失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并通过规范的康复训练听到声音后,他可以自主择业、养活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给社会减轻了负担,意义重大。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目前社会应该多关注老年人群的听力健康问题,针对老年人群建立人工耳蜗植入相关扶持政策,以解决老年人因为听力下降而导致的孤独、老年痴呆甚至自杀等社会问题。

海军总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首席专家孙建军教授也强调指出:“国家应该对人工耳蜗植入给予重点扶持和加大投入,使聋儿、中老年人都有机会植入人工耳蜗,以提高生活质量。”

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人口中,有超过6.3亿人受到听力问题困扰,约15%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截至2013年3月,全球残疾性听损(双耳中度以上听力障碍)患者达到3.6亿人,占全球人口的5.3%。

截至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亿人,其中35%以上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

人工耳蜗是一种通过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患者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患者听觉功能的电子装置。植入人工耳蜗是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一种常规方法。

回到首页
 
上一篇文章:瑞士使用手术机器人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下一篇文章:郴州市一医院成功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术 为耳聋患儿重建“新耳朵”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法律声明 | 站内地图 | 关于我们 | 公告与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联系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