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患有脑瘫的儿子马上就要6岁了。从儿子3岁开始,王丽华就把他送到上海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刚到这里来的时候儿子不会爬、不会跪、不会站。现在会爬、会跪、也会站,甚至还可以走一点。”
王丽华是幸运的,在上海市全面落实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过程中,将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提出让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她的孩子因此受益。据上海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副主任徐胜林介绍,在这家康复中心训练的脑瘫患儿每月需要花费3000元,每个孩子60%的费用可以由医保承担,上海市政府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还给每个脑瘫家庭每年1万元的康复补贴。
上海市目前有残疾人口94.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29%。2007年至今,上海市政府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投入资金达44.23亿元,建立各类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2000余家,120余万人次的残疾人获得康复、培训、助学等方面的服务,10万余名困难残疾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和各类救助。
上海市大力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室、居委会残疾人社区康复点,为残疾人提供便捷有效的个性化康复服务。他们开展“送康复服务上门”和体检活动,已为13万名残疾人提供各项基础性康复服务,为16万名残疾人开展康复体检;为170名在校听障学生和3600余名贫困成年听力障碍者验配助听器;为630余名施行矫治手术和骨关节置换的贫困残疾人,以及3500余名康复训练残疾儿童给予经济补贴。在确保完成国家各项康复任务的同时,及时推出20余项残疾人康复项目,年服务能力达45万人次。
上海已经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工作,建立起综合性、专业化的残疾预防和控制网络。“阳光康复中心”集康复、养护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功能为一体;各区县全部建立残疾人康复中心;借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227家残疾人康复站、947个残疾人康复点;在市、区两级残联成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每个街镇成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每个居村委会配备1名康复服务协调员,全市已基本形成三级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康复工作向专业化服务的转变。
“帮助今天的残疾人,可能就是帮助明日的自己” ,这是上海市从事残疾人事业一班人的共识。他们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重视让残疾人得到终身康复服务。通过依托养护基地、社区养老机构等专门服务机构,约定养护机构196家,建立“上海市残疾人养护基地”11家,为6700余名16岁以上的重残无业人员提供机构养护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全市近1.5万名未享受机构养护或日间照料服务补贴的重残无业人员提供“居家养护”服务。建立“阳光之家”、“阳光心园”460余家,形成对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服务的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