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律问题时可用手机短信向律师咨询,是免费的。”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和市残疾人维权中心今年年初印制的5万张《北京市听力残疾人法律爱心服务卡》在残疾人中大受欢迎,成为“新年福音”。爱心卡上印有北京隆平律师事务所等5家律师事务所的志愿律师手机号,听力残疾人遇有法律问题时可选择进行手机短信咨询。
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但确实需要提供帮助的残疾人的诉讼、仲裁案件,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和市残疾人维权中心开展合作,在专业力量、残疾人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方面实现共享,确保残疾人能够及时得到法律帮助。
5万张服务卡下发的同时,市法律援助中心与市残疾人维权中心还举行了《关于为残疾人提供法律维权服务专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全市36家“12348”法律服务专线的律师事务所为残疾人提供免费电话、网络法律咨询服务。
“此举使持续多年的为残疾人免费提供法律服务项目更丰富、更专业、更规范了。”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吴庆宝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今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推进年,市法律援助中心与市残疾人维权中心的专项合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维护司法公正的目标,我们合作的目的和宗旨就是实现残疾人法律咨询服务的均等化,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手机短信法律咨询项目,就是通过将聋哑人纳入法律咨询服务范围,实现首都残疾人法律援助的全覆盖。”
说到现在残疾人可以得到免费的法律咨询,北京市残疾人维权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有些激动,“福音飞来,可得感谢律师啊!”
记者采访中深有感触,为残疾人服务可不是件简单事。
2月27日下午,北京市隆平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司鹏飞在所里接待了一对母女聋哑人。女儿要离婚,咨询财产分割。母女俩尽管拿出了书面材料,但还是有要表达的,要表达的内容是要写下来的,当她们发现对方还不明白时就重写。自然,司律师的回答也都是一句一句地写下来的。
“正常情况下,这个咨询十几分钟就清楚了,但因为是聋哑人,却花了近4个小时。”司鹏飞告诉记者。
“给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真的要有爱心,要有耐心,律师本人还要有相当的心理素质。”司鹏飞有些感慨。
“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心里多少有些自卑,所以很认死理儿,思维方式和健全人经常不一样,有时即便是对他们做了正确的表述,但他们却不能理解。”司律师说。
在司律师的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由于不满意法院的最终判决结果,一位残疾人就认为是司律师收了被告人的钱,于是便去律师协会投诉。最后,律师协会在作了详细的调查之后还给了司律师清白。“每当这时,面对他们的误解,虽然会感觉很委屈,但是也会试着去理解他们。所以,像我们这些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心里素质必须好。”
“残疾人一旦认可你,他对你的信任也远超健全人,他可以把自家的东西完全交给你,那感情实在了不得!”司律师笑着说,笑语中露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