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预约挂号医生前,请先看这里!
您当前位置:人工耳蜗服务网 >> 新闻资讯 >> 聋教新闻 >> 浏览文章
—点击以上小图标,可将本文分享到微博、微信、百度贴吧、QQ好友和空间等处!
访李蓉园长:融合教育经验分享
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2月02日 来源:聋康网   录入:毛毛虫

广州市海珠区海印南苑幼儿园目前是广东省内开办最早、规模最大、也是唯一一间实施健聋融合教育的园所。聋康网记者针对“融合教育”采访了李蓉园长。以下是具体内容:

聋康网:您所在机构什么时间开始做融合教育的?目前形成了怎样的规模?

李蓉:1997年,我园的前身广州市聋人学校以聋幼儿康复教育为主的“童欣园”开办了“聋健合一教育试验班”,招收聋幼儿50多名。市教育局把它列为我市特殊教育的科研课题。

2003年,为更好地开展实验,将“童欣园”从广州市聋人学校本部搬迁至广州市海珠区海印南苑小区内,独立成园,更名为“广州市海珠区海印南苑幼儿园”,园所性质为民办。健聋融合由单班试验到开始尝试全园化。经过近10多年的努力,家长由抗拒到接纳,幼儿园目前是广东省内开办最早、规模最大、也是唯一一间实施健聋融合教育的园所。

目前,幼儿园共开设托、小、中、大4个年级9个班次(其中,健聋融合班级8个,聋儿康复班1个),共招收健聋幼儿300(其中聋儿44人)。

聋康网:每个班级有多少孩子?普通儿童数量?特殊儿童(听障儿童)数量?课程是怎样安排的?教师配备情况?

李蓉:我园是海珠区区一级幼儿园,每班班额按普通幼儿园标准:大班38人,中班35人,小班30人。每班平均有聋儿3—5人不等。

我园课程设置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立足于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需要,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着五大领域的教学,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强调康复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强调健听幼儿和聋儿的有效交往。园内课程大致可分为:基础课程(主题教学或五大领域教学)、特色课程(体能、、音乐欣赏、英语、个别化教学)、辅助课程(园内亲子活动、秋游、纪念日活动等等)。

现有教职员工47人,专业技术人员32人中有大学本科23人,小学副高级职称1人,幼教高级职称16人,广东省特级教师1名,广州市骨干教师1名。每班均按普通幼儿园标准配备两教一保,有聋儿语训教师12人(其中专职8人,兼职语训教师4人)。

聋康网:接受融合教育的听障儿童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如何评估?对于听障儿童康复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是如何评价的?

李蓉:园内设有听障儿童评估小组,由园长担任组长,全国聋儿康复专家担任组内顾问,指导评估,其他组员包括分管康复的副园长、康复班班主任、听力师等。

刚入园的聋儿都会在语言康复训练班进行系统的语言及听力的康复训练,听觉和语言能力发展得比较好的聋儿,经评估后融入到同龄的健听班级参与所有学习活动,并根据各自需要,有专职语训教师为其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每天仍保证其一小时的个别听觉言语强化训练,保证每周1—2次班级聋儿集体语言训练。某些还未达到融合教育条件的聋儿,则留在语言康复班继续培训,每周固定时间参与同龄健听班的活动。

评估有入园评估、阶段(学期)评估和离园评估。从沟通交往能力;学习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几大范畴参照相关的量表实施。

对于听障儿在康复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除听力及语言按照聋儿康复纲要的各项标准进行评估外,其他均按照普通幼儿标准进行。如:日常行为观察记录及评估、五大领域教学考核等。

聋康网:机构对实施融合教育的教师有哪些要求?平时会安排哪些学习和培训?

李蓉: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始终将教师师德放在考核教师的首位;我园所有教师都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或幼儿教育专业,均受过职后的特殊教育专业全员培训,具有较强的幼儿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全部人员持证上岗,8名教师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特殊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获得结业证书。

健聋融合的园所在国内较少,它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了解幼儿教育教学的常规,同时也需要教师必须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要对“听力学、言语矫治、聋儿早期康复”等知识点掌握透彻。我们每学期都定期组织老师们分别到上海、北京、香港、台湾等地的多家优秀示范性幼儿园以及康复教育机构观摩现场教学,让教师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方法得到改变。同时,我们紧紧围绕广东省课题《健聋幼儿融合教育的研究》,以点带面,以课题研究促进常规教学水平的提升。园内课题组老师还积极承担了对市内外姐妹园所以及康复中心的蹲点实习、观摩教学的接待任务,和同行们一起分享交流心得体会。

为积极探索康教结合形式下的教学教研经验,我园始终以园为本,聚焦课堂,大力开展教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促进保教质量的提高。园内实施层级园本教研管理,即:教研组有大、小教研组之分,大教研活动主要根据本园教师共性的需求、融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小组教研则分为健听、康复两个小组,由小组长引领两组教师针对日常教学活动及聋儿康复训练等问题研讨。同时,教研组还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练兵活动,通过观摩教学活动、教学技能大赛、活动设计赛、园内优质课、教科研常识竞赛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以促进保教质量的不断提高。

聋康网:对于听障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家长有哪些指导和培训?

李蓉:根据融合教育的需要,我们邀请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的专家来园对两类家长同时开展幼儿教育相关知识以及融合教育的理念、发展历程、国内外发展动态以及我园融合教育的实施等讲座,并将有关培训计划提前发放给家长,使家长能够更进一步明确理念,让听障儿的家长认识家庭辅导的重要性,掌握家庭辅导的方法;让健听儿的家长了解听障儿童,包容听障儿童,支持融合教育。

每期,幼儿园会针对聋儿康复教学的需要,对聋儿家长进行《听障儿童综合活动示范教学指导》《随班就读的家庭辅导》《幼小衔接》等方面的培训,让家长也能够了解康复教学并配合辅导,以便聋儿能够顺利进入小学。

聋康网:对于听障儿童而言,在融合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机构是如何应对的?

李蓉:对于听障孩子而言,在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主要体现:1.集体活动中,聋儿学习的专注力会因听力原因而受到一些影响。2.听障孩子和健听孩子的交往有时不大流畅。

应对的方式:1、注重班级管理。在我园的健聋融合班级,由于每班都有听力损失的聋儿,因此,要求班级必须建立科学的常规,大到教学计划的制定、小到座位的编排,都要求非常详细,强调在班级制定的计划中既考虑健聋孩子的共性,又要考虑聋儿的特殊需求,计划中必须体现聋儿发展目标。在努力做好听能管理的基础上,教学时将聋儿的座位安排在最近教师的地方,便于教师关注;安排能力强的健听孩子坐在聋儿旁边,便于帮助;另外,配班教师、保育员也会在聋儿需要的时候随时给予帮助。

健聋融合给听障的交往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善于利用班级人、物、时空等各种要素,综合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的效应,在教学中提供不同的、适宜的帮助,促使健聋儿日常活动中交往能力的提升。主要的方式:健聋同训、区域活动、大带小活动、分析评价、家长交流等。

同时,我们始终在班级管理中重视聋儿康复教育,大力开展听能管理工作。园内制定了幼儿园听能管理工作细则,在班级的环境布置中,设有听能管理专栏,用于展示聋儿的听力图,语音距离察觉图、助听器检查记录、班级听能管理档案等,班级老师每天早上检查孩子的助听辅具,康复组老师每周与健听班级老师沟通,了解聋儿在班内的学习生活状况,并及时做好记录,以便在聋儿语训活动中给予弥补和帮助,以利于和班上的学习发展同步。

聋康网:当地对于接受融合教育的听障儿童有哪些方面的支持?具体是什么?(比如专业师资、当地政策、机构支持方面等)

李蓉:目前,广州市成立了听力语言障碍儿童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中心位于广州市聋人学校,我本人也是指导中心的成员之一,工作正逐步开展中。主要功能:调查本市听障孩子随班就读的状况;为随班就读听障学生进行相关评估;对承担听障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特殊教育专业培训;以巡回指导教师的工作方式对广州市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及其所在中小学提供专业支持;为随班就读听障学生提供康复、心理、课业等辅导;为听障学生家长提供培训及咨询服务等。

我园不仅是经过海珠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评估认定的区一级幼儿园、区示范性幼儿园、区范化幼儿园,还是区内的听力康复指导中心、广州市0—6岁听障幼儿康复指导中心以及国家人工耳蜗定点机构。

凡在我园就读的广州市户籍的听障孩子,广州市残联会按照每月1200元的标准补助给幼儿园,幼儿园则免收其保教费,只收膳食费。在我园就读的国家人工耳蜗项目的孩子则全部免费,项目组则给予我园每学年14000元/人的补助。

穗残联【2014】95号文件,《广州市扶助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试行办法》中也明确要求对听障儿童以及机构给予了经费补助。

聋康网:此外,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您还有哪些特别想和我们分享的融合教育经验吗?

李蓉:这是我的课题结题汇编的书稿中其中的一段,不知能否表达: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模式下,我园在全国聋童康复专家简栋梁老师的带领下,率先在全国开展健聋幼儿融合教育的实验研究,成为了当时国内唯一一个敢于试吃螃蟹的勇士。事实上,在当时,对于“健聋融合”这四个字眼的全新组合,家长排斥、不理解;社会陌生、不认同;老师们则更多的是迷茫和低落。先行的我们何等艰辛!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选择了就不能后悔。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以百倍的信心、坚强的意志、不渝的勤勉踏上了这条荆棘丛生的研究之路。因为我们坚信:研究成就特色,实践是唯一的出路。

对于前景,我们清醒地知道:开展健聋幼儿融合教育的研究,是国际教育发展的方向,已成为各国教育努力的目标,是大势所趋;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幼儿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于自己,我们积极地行动:为了证实自己的实力,我们变被动为主动,始终立足于孩子多元智能发展的需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强调教育和康复的有机结合,强调健听幼儿和聋儿的有效交往。在课程管理、班级设置、教学策略、特色活动等方面积极探索、积极行动着。我们要让孩子走出幼儿园,让幼儿园走向社会……

对于成果,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短短三年的时间,我们坚持“以研促教,借助于课题研究的平台,始终以“融合·家”的理念引领幼儿园精神文化,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提升幼儿园整体实力上,孜孜以求地探索着;“融合”:在我们这里,不是给予,不是交换,更不是施舍,它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等;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友谊,更是一种成长。“融合”体现在幼儿园的方方面面……

课题研究的魅力在于:它让教师专业、让孩子自信、让家长理解、让幼儿园成长、让社会进步。“融合不是要使某些人尽量变得正常,而是通过融合教育建构一个融合的社会”,在海印南苑幼儿园,我们做到了!

回到首页
 
上一篇文章:访幼儿教育专家:和孩子一起“玩”音乐
下一篇文章:为听障儿童创建和谐的班级育人环境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法律声明 | 站内地图 | 关于我们 | 公告与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联系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