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龄听障孩子绝大多数时间和家人相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更多的需要依托自然生活情境。小龄听障儿童亲子教学中以指导家长为主,在教学实施过程会发现家长常存在一些问题。如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对孩子片面评价、自我学习能力欠缺等。针对这些常见问题,有哪些有效的指导方法呢?聋康网采访了江苏省聋儿康复中心资深教师!
1.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
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主要指家庭训练中家长对任务实施的态度出现问题。有的家长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及时完成,觉得没时间就不练习了;有的家长即使练习了但时间或频率达不到要求;有的自己删减一些任务,只挑选某一任务练习。我们都知道听障孩子理解语言需要不断地重复,并且是有意义地重复。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①回课。回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布置给家长一个教学目标,让家长自己设计教学,准备材料,在下次课堂中现场演示。另一种形式,老师针对目标提供了不同的方法或形式的练习,帮助孩子巩固课堂目标,家长要反馈自己用了哪些方式,以及孩子的表现情况。或是利用现代设备,进行录像或录音,记录训练过程,交给老师检查。
②完成书面作业。例如,让家长想想围绕“苹果”这一关键词可以有哪些语言输入,并要求家长写下10个含有关键词的句子,下次课堂上交给老师。
③使用激励法。教师要及时鼓励家长,肯定家长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家长建立信心,更好地配合教学。所以表现好的家长和孩子可以获得老师特别准备的书面资料、小玩具、小印章等。
2.对孩子康复效果评价片面的问题解决
大家都知道听障孩子有着和正常孩子一样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轨迹,我们提倡的是全面康复模式。有些家长只关注到自己孩子听和说的能力,不能客观全面地培养孩子和评价孩子。比如当老师问到:“您觉得孩子这节课有进步吗?”家长回答:“没有,还是不会说。”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引导家长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孩子。告知家长,孩子未来回归主流社会,开口说话虽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比如可以从行为方面评价:以前上课孩子乱跑不配合,现在已经能坐下来了;以前上来就抢教具,现在不抢了;以前没有听完老师指令就去拿玩具,现在能够听完指令再去拿玩具了。这些都说明孩子有了课堂规则意识,有了自我调控的意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交往中孩子主动用各种声音或是我们听不懂的语音表达需求和愿望了,说明孩子有了主动用声音和我们交流的意识;看到桌子脏了,知道拿纸去擦,说明孩子有了生活的观察能力;突然听到手机响,会帮忙把手机找出来,说明能够像正常孩子主动去聆听周围的声音……这些都是孩子进步的表现,都是值得赞赏的。
3.自我学习能力欠缺的问题解决
有些家长对教学目标理解偏差,实际操作中不能很顺利地完成目标,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有限。针对这种情况,往往并不是家长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方法是否恰当。”通过具体实例我们进一步解读。
例1:年龄大的爷爷或奶奶理解力比较弱,对于他们老师就需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进行指导。比如对于“听放练习”老师可以这样讲:“把玩具放在耳朵边,听一听,听到声音了像我这样做。”必要时手把手的带着家长做。我们都知道听放练习时给孩子听的声音响度不能过大或是过小,但是家长经常一开始都喜欢给大声,到底什么声音合适?我们可以给家长听各种响度,帮助家长辨识合适的响度。
例2:训练初期老师经常会说回家听“各种各样的声音”,结果发现家长听来听去就那几种声音,其实家长对“各种各样的声音”不理解或理解不全面,我们要耐心解释给家长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包含几大类(人体声、自然生活环境声、乐器声、拟叫声等),我们可以从里面去找声音。我们采取示范——提问——扩展的模式分析每类声音。如老师发出拍手声,提问家长,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引导家长知道这是我们身体发出的声音,并让家长举例我们的身体部位还可以发出哪些声音,这些声音都可以引导孩子去听,观察孩子的反应。
例3:老师常说孩子学习语言时要学会强调、重复生活中的语言。有的家长不理解,我们会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家长告诉家长首先要变得能说起来,多和孩子交流,知道孩子做什么说什么,自己做什么说什么。接着从词性的角度入手,从动词开始,将动作用语言描述出来,如“擦一擦”,可以结合生活中不同的活动来进行:擦一擦桌子、擦一擦擦脸油,擦一擦护手霜……告知家长我们说到动词时声音要适当加重或拉长,起到强调的作用。等家长理解并会运用以后,我们再引导家长将语句中的形容词进行强调,如“冰冰的”——我们吃的冰激凌冰冰的,我们喝的水冰冰的……各种词性依次练习后,家长就有了强调的习惯了。最后我们通过教学示范告知家长学习新词或是要让孩子听清楚我们说的某个词时就可以使用强调这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