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南省三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建成并开始招生,目前设立了听障、智障共三个班,可容纳36名学生。这是三亚第一家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填补了多年来三亚特殊教育的空白,在此之前,三亚市多数残疾儿童、少年只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到外地的特殊学校去上学,也有一些脑残疾孩子的家长将他们送到三亚“光明连接”脑残疾儿童中心,实在没办法的家长只能让孩子呆在家里。
为改变这一现状,从2008年底开始,三亚市教育局先后共投入了1348万人民币,在三亚市天涯镇过岭村筹建了三亚市特殊教育学校,占地42亩,2014年基本建成,5月12日至6月30日接受报名,9月份开学。尽管如此,特殊教育对于三亚这座城市而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困局 三亚特殊教育缺失 残疾孩子上学难
据三亚市特殊教育工作调研报告显示,三亚市目前共有各类残疾人40781人,占总人口的5.95%。在三亚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成之前,三亚的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就学以随班就读为主,送外地特殊教育学校为辅。共有114名残疾中小学生分别在三亚44所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19名到海口特殊教育学校上学。
王女士是一位6岁智障孩子的妈妈,她告诉记者,她之前一直为孩子上学的事情发愁,在三亚找不到特殊教育学校,她还专门到海口特殊教育学校咨询过情况,但海口太远了,实在不方便,只好让孩子先在一所普通的幼儿园随班就读。
吉女士也有一个智障孩子,现在9岁多了。“我带着他去问过很多学校,但学校的老师们都不肯收他,我也去海口的特殊教育学校问过,但那时他们告诉我,孩子没有海口户口,不能在那边上学,所以这些年他只能一直在家。”
出路 部分脑残疾儿童进入民办康复机构
在三亚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前,除了随班就读、到海口特殊教育学校和家教外,脑残疾儿童的爸爸妈妈们还有一个选择——三亚市“光明连接”脑残疾儿童中心。“光明连接”是在2004年由来自美国的戴维斯夫妇创办,现在位于龙岭路凤凰岭公寓旁的一栋五层半小楼里。
脑残疾孩子在“光明连接”规律生活
5月19日上午,当记者到达“光明连接”时,一群孩子正在一楼一场地里做康复训练,这片场地四周都安装了防护网。也有孩子在光洁的地上玩耍,这里所有的来访者都要换上工作人员备好的拖鞋。“光明连接”的工作人员殷娇花说,戴维斯夫妇在2013年年初带着养女回美国去了,从那以后“光明连接”的日常工作就主要由她姐姐殷桃花管理。
“我们这里现在有34个孩子,最小就一两岁,最大的20岁。主要是脑瘫的孩子,自闭症的孩子也有。主要都是他们的爸爸妈妈送他们过来的,三亚福利院也送了几个孩子过来。”殷娇花说:“他们每天的作息很规律,早上7点起床,吃了早餐后就到一楼做按摩和康复训练。11点半康复训练结束后就是午饭时间。午休到下午2点半,孩子们吃过水果后锻炼,到5点洗澡完后就是听音乐和玩玩具的时间,晚上7点就准备休息了。有些孩子一星期回家一次,也有一些是一个月才回家一次。”
“对一些恢复情况比较好的孩子,我们会安排老师给他们上文化课。”殷娇花说。
经营成本高 “光明连接”一度发不出工资
据殷娇花介绍,“光明连接”主要是依靠国内外的捐款来维持日常运作的,孩子的家长也要按月交生活费。“我们这里的生活费一般是一个月一千多这样,但一些经济情况困难的家庭,我们往往就不收他们的钱了。”殷娇花说:“我们主要的资金来源还是国内的社会捐款。三亚物价高,房租也贵,我们现在租的这五层半楼,一个月要两万块的租金,一年就是24万。还有23个员工,去年都有几个月发不出工资。”
像“光明连接”这样一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脑残疾儿童提供帮助的机构,又面临困境,政府能否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和扶持?
三亚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管理科科长陈冬孙说:“这些年来我们也很希望能给他们优惠政策和帮助,但是有个很棘手的问题:‘光明连接’的法人代表是美国人。按国家规定,外国人在华注册福利机构需要到民政部去备案登记,三亚市民政局无权受理。据我了解,‘光明连接’现在是在三亚市工商局注册为企业,这就不在民政局的管辖范围内了,所以民政局想帮他们,也爱莫能助。”
即便帮助“光明连接”已经超出了陈冬孙的能力范围,但他仍希望为这个三亚民间唯一的脑残疾儿童中心尽点绵薄之力:“我想提个建议,如果他们能换个法人代表,让中国人来担任法人,再到三亚民政注册为福利机构,三亚民政局就能给他们一些扶持和优惠政策。”
曙光 三亚筹建公立特殊教育学校
“残疾儿童很需要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学校能让他们在里面学得一技之长,日后能自谋职业,在社会上立足。”三亚市教育局主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陈鹏程说:“这是我们筹建这所特殊学校的初衷。这也是省教育厅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关爱和人性关怀,这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2008年底开始,三亚市教育局先后共投入了1348万人民币,在三亚市天涯镇过岭村筹建了三亚市特殊教育学校,占地42亩,2014年基本建成,5月12日至6月30日接受报名,9月份开学。
“学校建成了是残疾孩子们的福音,因为无论是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还是在‘光明连接’,都不能给他们做系统完善的康复训练和教学,而且对他们而言,学得一技之长比文凭更重要。普通中小学的老师也没法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他们特殊照顾。”陈鹏程说。
任职老师均受过特殊教育培训
2014年5月12日起,三亚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始接受第一批学生报名了。第一个学期计划招收36名学生,其中听障学生一个班,智障学生两个班。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蔡用强说,报名才进行一周,已经有20多位家长带孩子来报名了,招生也没有户籍限制。
据蔡校长介绍,学校现在包括他在内共有六名老师。“我本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新招聘进来的老师里,有3位是有特殊教育背景,系统地学习过特殊教育。另外两位没有特殊教育背景的老师也已到海口或外地的特殊教育学校跟班学习,9月开学时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蔡校长说。
“残疾儿童也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蔡校长说:“所以我们建了这个学校。我们的教学目的是教给孩子们一技之长,让他们长大后能顺利融入社会,自食其力,自立自强。”
“两免一补”长期有效 可提供送教上门
三亚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黄少平主任告诉记者,三亚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免学杂费、免书本费、每月发生活补贴的“两免一补”政策,且这个优惠政策是长期有效的,财政局在每年的财政预算里会为这项政策预留出款项,资金来源稳定。另外,先前制定的学生生活补贴标准为每位学生每月1500元,但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省教育厅正在征求意见,拟将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000元。
三亚特殊教育学校计划招生36人,但报名才开始短短一周,就有20多个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了,蔡校长隐隐担心到6月底报名的学生数会大大超额。
“根据目前的师资和教学仪器,我们最多只能招收36个学生,而且还得是生活自理能力较好,适合住校的。”蔡校长说:“但以后条件成熟了,学校还可以提供送教上门,即针对有教育需求又出门不便的孩子,学校可以派老师上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虽然投资上千万,也有政府给的优惠政策,但三亚市特殊教育学校也面临着一个问题:位置偏。
由于学校所在位置不通公交车,蔡校长说,他每次从市区回学校,都要先坐很长时间的公交车到天涯镇,再从天涯镇换乘摩托车回学校,往返一次很累。但尽管如此,学生家长吉女士则认为,无论多远,她都会送孩子去上学的,只要孩子有书读,她就不怕麻烦。
对此,蔡校长说,他会尽力争取购买接送学生的校车、防止学生夜晚突发病应急用的工作用小车,一切都为了让这些残疾小孩在学校时最大限度地得到他们所需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