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听力障碍,听障学生只能以手代口,作为他们的“母语”—手语—既有其独特的词汇表达,又有其独立的语法规则,并且有很多地方不能与健听人的口语、书面语相一致。因而,听力障碍直接导致了聋人语文学习的障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本文试图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入手探讨聋校语文课如何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聋生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无论从聋校语文课堂的成效看,还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来看,聋校语文教学都应渗透在聋生的生活中进行。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因此,从聋生的终身发展出发,依归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只有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聋生生活这本大书融合为一体,让聋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悟生活,这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
聋校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等教学要素入手,促进聋生语文素质、生活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整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语文联系生活,将使聋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
一方面,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另一方面,从聋生今后的走向来看,他们多是走向工作的第一线。由生活决定教学,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短短35分钟,也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讲全面讲透彻的。把常用的、必须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如词语教学,对一些常用词可以展开来讲讲,造造句,说说话这样,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师若想使抽象的语文问题具体化,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聋生形象思维占优的特点,采用直观手语、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如词语“差点儿”对聋生来说是个新词,一时又很难表述清楚,教师即可举生活中的“差点儿摔倒”这样的例子,辅以形象动作让聋生来感悟。语文化的生活,就是要帮助聋生沟通语文思维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开展“生活—语文”实践,培养聋生用语文的方法去感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语文和语文中的生活。比如面对校园新事物,以及聋生生活中的参观、比赛等活动,教师就可因势利导,让他们用汉语言的表达方式来思考,培养聋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语文、研究语文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三、教学的环境氛围生活化
教学的环境,主要指教室。长期以来,聋生都处以狭窄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基本上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教室成了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为了使学生随时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氛围,我在布置教室时尽量做到生活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的空间。学期一开始就发动学生精心布置,设置书报栏、“每周一文”、作文展示栏等等。让学生有一个收集锻炼的机会,也给了他们展示的舞台。比如在这学期展示栏张贴了学生许多优秀的习作,“每周一文”而且还起到了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作用。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聋校语文教学与生活存在着互动的关系。“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和方法,它将现行教材中的语文问题还原为聋生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聋生的语文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引导聋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实践证明:生活化教学将使我们的语文从封闭走向开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聋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成为可能,更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灵气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