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预约挂号医生前,请先看这里!
您当前位置:人工耳蜗服务网 >> 新闻资讯 >> 聋教新闻 >> 浏览文章
—点击以上小图标,可将本文分享到微博、微信、百度贴吧、QQ好友和空间等处!
引导聋生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作者:佚名 日期:2013年12月15日 来源:互联网   录入:毛毛虫

 

新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出发点是教育教学活动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群体的创造性,优化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果。《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构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能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简单地说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纲要的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前有些不适用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而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以往教学理念的难点和热点。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我们要着重加强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由于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而这对于聋生来说又是比较困难的地方,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越过语言和思维这两个屏障对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呢?而聋生们对于探究性学习的感受和接受程度又是如何呢?通过探究性学习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又有何改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实际工作中大胆地进行尝试,并有了一些体会,现陈述如下:

一 抓住教育群体的特殊性,积极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对于正常的儿童,不要说在小学阶段,就是还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敏感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会对一个新的事物发出一连串的问题来问家长,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家长往往会感到小孩特烦,认为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你何必“打破沙锅问到底呢” ?殊不知,这已是儿童们探究性思维形成的时机。但这些现象对于我们的聋生来说却又是相当困难的,究其原因,大致由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1)由于听力残疾,使他们失去人与人之间丰富多彩的语言交流和情感沟通,导致语言积累相当少。(2)由于自卑心理导致性格孤僻,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3)由于长期的住校生活,使他们缺少与外界的接触,接触的新事物新现象少而导致他们探究性思维能力的下降。

要改变这群特殊群体探究思维不足的问题,我们要努力地为他们营造利于探究性学习的环境。当然对于聋生来讲,刚开始叫他们预习提出问题很难,他们就是不知道该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题,发现不出蕴藏着问题,也就是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等老师提问,他们回答。有句话说的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但如果能发现问题,说明学生的思维开拓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起步了。为了能让学生从课题中找到蕴藏着的问题,我经常利用一些小事在晨会,思品课及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引导。

在创设探究性思维的情境时,我们也可以不去刻意营造这种氛围,只要留意在平时的日子里发生的事情加以适当的引导,就能自然地培养他们探究性思维的能力。比如有一次,当我得知班上学生把玻璃打碎了,我连忙跑到事发现场对学生讲:“老师得知这件事后,有些问题想问问大家,是谁打碎的?怎样打碎的?为什么打碎?打碎玻璃的同学心里有什么想法?对于发生的这件事情,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我故意强调有疑问想问他们,是为了能把这种开拓思维的质疑方法迁移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再如我还让学生根据老师的穿着提出宝贵意见,我在黑板上写上题目:老师的衣服。学生兴趣浓,想法多,各抒己见,“老师,你昨天穿的衣服黑色的,显得老,今天穿黄色的衣服好看。”“老师,你的衣服是谁买的,你的妈妈吗?”“老师,你的衣服在哪儿买的?”“老师,你的爱人给你买衣服吗?”“老师,你用什么洗衣粉洗衣服的?”……于是,我及时告诉他们,学习语文也要这样,看到难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就要多提多问。经过反复练习,慢慢地,学生在语文课中,能提出一些或浅或深的疑问,向探究性学习迈进。为了能让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多引导他们。

总之,我们只要在平时的接触中常同他们作问答式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同时又能在不只不觉中培养他们的探究性思维的能力。

二抓住语文教改的机会,积极倡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以前的教学活动,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课或提出一些问题来供学生解答,这样学生的学习就相当被动,学生的思维在跟老师的思维转,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1)从课题着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关键内容,可谓是眼睛或者是灵魂,学生若能自己从课题中找到问题,提出疑问,这给下面课文的教学无疑带来了生机,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课堂效率。如教《想做好事》时,我问:“你们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需要在课文中解决的吗?”学生通过预习,自己质疑,提出了不少 “谁想做好事?”“为什么想做好事?”“想做什么好事?” “做了没有?”“听了妈妈的话,小华是怎样做的?”等问题。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提出问题后,简单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这时的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也不急于让部分好的、理解力强的同学马上作出回答,而是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结合这些问题来深入学习课文。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吃鱼子》时,我把烧熟的一盘红烧鱼带到课堂上,学生兴趣很浓。我让学生结合预习的手势语和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学习第一自然段中的词语:如“戳开、结实、金黄色、香喷喷”等,学生很乐于自己来演示和讲解。

然后学生自主要求来演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究其原因,学生是对那盘红烧鱼感兴趣。)趁着他们兴致很高时,提问怎样读出外婆严肃的语气,学生就在下面同桌之间相互练习研究到底怎样读,于是每个学生各自试读,最后评出周峰读得最“严肃”。有同学还要求我也要读一读外婆严肃的语气,我很乐意加入他们的行列中一起读。于是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任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就完成了。

(3)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它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讨论,从作用来看比单纯的读讲更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大脑的活动,同时训练学生敢于开口说话的胆量和习惯,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性、有用性、牢固性和应用知识的灵活性。从目的来看,讨论是为了解惑,同时又为了激疑,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既实又活。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让学生看了动画的课件,初步学习了课文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每组有优等生带领),并边讨论边画出变化的过程。学生兴趣高涨,讨论热烈。虽不乏出现有个别学生出现错误(腿长错地方),但立刻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帮助纠正,那个学生也乐于接受,同学之间的互助活动,比老师的单一讲解更有效,学生也学得快。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更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从而共同探索,发现新的东西。所以,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见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

(4)提供空间,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我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加工,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加工中学习创造,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比如学习《草原上的鹰》一课,怎样来理解第二自然段天气变化的内容呢,我安排了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绘画来理解课文。比如“朝霞满天”怎样来理解呢? 我请两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到黑板上画出来,一个学生画的彩霞颜色挺好,但范围很小,一个同学画的范围很大,但颜色不好,我问:“你们觉得谁画得更好?”立刻有同学说把他们画的结合在一起:颜色漂亮,范围要大。接着我又让他们继续画出“在朝霞消失的地方出现一片黄云……”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来绘画或演示“拳头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打了下来。”这句话的意思。周峰同学喜欢画画,他就选择画出来,效果不错。其他同学喜欢演示,就拿纸团来做表演,效果也挺好,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可见要让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精心引导和设计方法,为他们提供机会和时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总之,在日常的聋校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对他们探究性学习的培养,这样一方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为他们将来踏上社会作好必要的准备。

回到首页
 
上一篇文章:郭竹炎老师:如何指导家长参与AVT教学
下一篇文章:运用多媒体引导聋生自主阅读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法律声明 | 站内地图 | 关于我们 | 公告与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联系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