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即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所隐含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学习方式。下面结合《颐和园》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聋校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课前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养成探究风气
语文学习的数量效益不是靠老师讲多少来衡量,而是要靠学生开动脑筋后从作品中吸取了多少。在聋校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课前总是要准备大量与课文、作者相关的资料,而探究性阅读则可以将这项工作交给学生来做。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之初,教师发动学生通过图书文挡、网络信息等途径查找有关资料。由于活动主体多,搜索范围广,既有文字资料,也有图片资料,还有视频资料;既有文中提到的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又有宝云阁、铜殿、石舫、位于后湖的苏州街、南湖和西堤。资料准备的数量往往超过教师一个人所作的准备。课文“背景介绍”由以往教师独自包揽变成教师精心组织的学生信息搜集成果的汇报和交流。其间,学生搜集的大量资料被整理、积累和共享,信息含量得到有效扩大,学生关于课文背景的知识得以大面积扩展。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自身在集体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有效的增强,探究学习的风气在也得以逐步养成。
二、课内自主合作探究拓展思维空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在上一节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导入环节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昨天晚上我接到颐和园管理处贾处长的电话,他想在我们班招聘几位小导游,我告诉贾处长我教的孩子是聋童,无法作导游。贾处长说近些年经常有一些外国聋人朋友来颐和园观光游览,那里的导游累得满头大汗也解释不清,目前颐和园最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才了,大家有兴趣吗?同学们兴致高涨,我趁机打出了一则招聘广告:
招聘对象
|
七(2)班全体同学 |
招聘形式
|
现场招聘 |
内容
|
以课文为依据,介绍其中的一处或几处景点。 |
地址
|
(假设)颐和园 |
说明:根据现场导游的成绩,择优录用,望大家踊跃报名,竞争上岗 |
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我借机从向游客问候、解说词的组织再到结束语等如何做一名小导游的基本要求进行一一指点,然后请同学们按照自己所喜欢的景点分组,如喜欢做长廊导游的同学组成一组,喜欢做万寿山导游的同学组成一组,喜欢做昆明湖导游的同学组成一组,并鼓励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从总体上给游客介绍颐和园。条件很宽松,可以使用视频文件,可以利用事先布置好的场景,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个别指导后,我让各组推荐一名学生尝试作导游,其他同学暂做游客。
长廊导游组派出一名小导游,他首先向大家做自我介绍:“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很高兴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在我的陪同下可以玩的尽兴,现在我要带大家参观游览颐和园的长廊。”说着,他熟练地打开视频文件,请大家一起来欣赏美丽的画面。他给大家介绍颐和园长廊共长728米,有油漆彩画14000多幅,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并给大家展示了《三国演义》中刘备携民渡江和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绘制的彩画等。众游客一边欣赏一边交谈,有的拿出相机拍照留念,还有的同学向导游提出问题,小导游耐心地解答。
万寿山导游组也不示弱,他们都争着做导游,为本组争光。其中一位男同学被推选出来,他从容地走到前面,向“游客问候并做了自我介绍后说:“现在我要带大家参观游览万寿山。我们现在万寿山脚下,请大家抬头看上面,大家会看到一座八角宝塔形状的三层建筑物,那就是佛香阁,它处于万寿山的半山腰上,高达41米,巍峨壮观,造型精巧。下面的宫殿是排云殿,像一朵朵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如果大家有兴趣,想看到颐和园的大半部景色,请跟随我去万寿山看看。你们想知道登万寿山能看到哪些景象吗?”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我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游客”的队伍之中,和他们一起欢呼起来。只见小导游露出得意之色,走到微机前打开万寿山俯瞰图,我们尽情地欣赏着美景。我让导游问问大家看到什么了,有的说看到了葱郁到树丛,有的说看到了宫殿,有的说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还有的说看到了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有的说看到了游船和画舫······课堂气氛热烈极了。
昆明湖导游组的同学该出场了,一位漂亮的女同学轻盈地走出来,立即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她一声号令,大家跟着她来到了“昆明湖”。她美丽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面带甜美的微笑,对大家说:“我们眼前的湖就是昆明湖,大家看,岸边上有一些多种多样的石桥和柳树,这里景色优美,环境也很好。我们现在要走过那座石桥到湖心岛上去玩,请大家快点跟上。我们走的这座石桥下面有十七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大家看两旁的石柱,如果仔细端详,你就会发现雕刻出的小狮子没有一模一样的。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湖心岛。大家可以在岛上游玩,也可以去岛上的宫殿参观。”大家根据各自所需,有的在岛上拍照留念,有的去岛上的宫殿里参观,还有的相互交谈,不停地问导游一些问题。
我看大家都有些不尽兴,就问大家是否想重游颐和园,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问他们谁愿意做颐和园的总导游,领大家到各处景点走一走。同学们争先恐后,都表示愿意。
通过随机选择,我们选出了一位颐和园的总导游。他兴奋地走到前面问候向大家:“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很高兴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导游,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颐和园的概貌。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它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一座园林,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他不但带大家游览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还领大家欣赏谐趣园、州街、杨仁风、西堤等课文没有提到的景物。借此机会,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听了这些介绍,谐趣园、州街、杨仁风、西堤这些景物也都很美,课文中为什么没有提到呢?是不是作者觉得它们不美,或者忘了?”学生的讨论比当导游时更为热烈,有的说是这些景物确实很美,但不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物;有的说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与谐趣园、州街、杨仁风、西堤比起来,更能表现颐和园的特点,课文应该抓住这些景物重点描写。通过集体讨论,学生对写景文章的组织结构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一堂课下来,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仿佛真的去颐和园游览了一番。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这节课满足了学生的这些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课外延伸拓展,释放探究潜能
课文学完后,教师应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激情走出课堂,进一步查找资料,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充分释放学生的探究潜能。我留了这样一项作业:
·1为你所介绍的景物配上一幅或几幅画,制成封面。
·2 把你设计的导游词写下来。
·3 把封面和导游词装订在一起,最好加上封底,简单制作成一本书。
探究性阅读教学,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照各自的能力水平和方式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满足并强化了学生的自我需要,个体的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探究性阅读教学,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改革。因而语文教师不再是语文知识的储蓄罐,而是一本百科全书;语文教师不再是驾驶知识航母的舵手,而是具有很强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反应能力的舰长;不再是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调者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