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行为”,就是在教学中故意给孩子制造障碍,设计一些违反常规的活动,来帮助孩子发展表达行语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它是老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技巧。
但是很多家长回到家中就不知该怎样使用了,其中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1、心疼孩子,怕累着孩子。家长都是“全能帮手型家长”,当孩子刚刚有某种需求是,家长就已经帮他解决了困难。表面上看来好像替孩子解决了问题,其实并没有交给孩子字节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怕麻烦。家长总觉得出现问题让孩子自己做事情,弄得一团糟,还要自己收拾,太麻烦了。
3、没有养成让习惯,心血来潮了会给孩子创造机会,大多数情况下会忘记。其实,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主动性语言差,依赖性太强,还是多从自身寻找
原因吧。那么在生活中到底应该怎样使用“破坏性行为” 呢?
做个“慢妈妈”
当孩子想要喝水了,可是打不开瓶盖。家长不要着急的替他打开,装作没看见,等着他来主动找你帮忙。这是发展他主动请求帮忙的好机会,“妈妈打开”,“妈妈帮帮我”“妈妈帮我打开”等等这些语言就会很自然的教孩子使用,坚持几次,孩子就会明白需要用语言发出请求才可以得到帮助。
孩子想要某件东西,家长别急着给他,慢慢的等一会,等着他发出请求“妈妈,我要XXX”,“妈妈请帮我拿XX”,然后再拿给他。(如果家长等不及,可以自解在心中默默地数到十,以此拖延时间。)
做个“懒妈妈”
可以让孩子帮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一般孩子都很乐意的。这时候你就可以练习听觉记忆了。“宝宝,妈妈累了,帮妈妈捶捶背,(再捶捶胳膊)”。“帮妈妈在抽屉里那一件绿色的上衣”等等。
玩完玩具后,提出让他自己整理玩具的要求,否则你故意的把他送给XX或扔掉。如果孩子不愿意,那就告诉他,“看到你没有整理玩具,以为你不要了”。然后再提出让他自己整理的要求。
做个“笨妈妈”
可以故意把衣服(鞋子)穿反,看看孩子会怎么样?
和孩子玩玩具时,假装很难,不会玩,需要他来教。
跳舞没有孩子跳得好。
一般当孩子发现妈妈的错误时,孩子会有成就感,会很乐意帮着妈妈纠正。如果孩子做得对,可以把这件事与亲人、朋友分享,会更加激发孩子的成功感,他以后会更乐此不疲。
做个“捣蛋鬼妈妈”
孩子穿袜子时,可以故意给里面塞一个东西,使她穿起来不舒服。
要出门时,悄悄地藏起他的一只鞋子。
鞋子放在马桶后面。(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谁把他放在这里的?是老鼠、是XX,就此展开讨论。)
他要看书时,故意关掉灯。(可以让孩子提出合理的抗议)
孩子最喜欢的故事书放在冰箱里。
在孩子吃饭时,在他的碗底放一件有趣的照片。
晚上睡觉前,悄悄地在他被窝里放一件礼物。(和孩子展开想象,“会不会是圣诞老爷爷送的呢?”,“是哆啦a梦送的?”)
喝牛奶时,偷偷地将牛奶和果汁换掉。
看电视时,悄悄地拔掉插头。
做个“坏妈妈”
吃东西时,大家都有,假装忘记发给他。
玩玩具时,少一个重要的零件。
家人坐下吃饭时,将一个椅子或全部椅子藏起来。
在户外时,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故意离开他的视线,让孩子找不到。(借此告诉孩子一些安全常识)
当然,除以上外,生活中出其不意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家长们切记一点,做个有心人,遇到一些事情,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做了,不要怕麻烦,你做起来很方便,但是却浪费掉了孩子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只有自己参与了,自己做了,他才会积累经验,并成为自己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