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预约挂号医生前,请先看这里!
您当前位置:人工耳蜗服务网 >> 新闻资讯 >> 聋教新闻 >> 浏览文章
—点击以上小图标,可将本文分享到微博、微信、百度贴吧、QQ好友和空间等处!
聋儿康复教育的思考
作者:佚名 日期:2013年07月07日 来源:互联网   录入:毛毛虫

 

聋儿康复走到今天已有二十个春秋,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起步较晚,但我们所取得的成就还是显而易见的:自上而下的康复机构无论从规模或数量上讲,都已初具规模,使一部分聋儿有了康复教育的场所;有很多康复成功的个案见诸于报端、杂志,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出了国、留了学;国际交流和联系也越来越多,有利于大家彼此取长补短;尤其是长江新里程碑计划培训了听力语言专业的大学生,现已有三届毕业生相继走上工作岗位,强大了康复师资队伍……但康复率偏低,不少入了普小的聋儿到了初中,甚至小学高年级由于跟不上普通教育被迫转入聋校这种现状时常让老师和家长惆怅、着急,尤其是后者更让人痛心。作为康复工作者不得不对康复教育的本身进行反思,力求能对这个几乎令人失去信心的现状有所改进

对康复现状的原因分析

据资料统计我国聋儿的平均康复率是23%,这还包括入了普通幼儿园和普校后不能跟上普通教育最后又转入聋校去的部分聋儿,形成的原因肯定很多,或许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才能分析清楚。这里我仅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经验积累不够,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能根据聋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且没有完备的教材可依据,这些是造成康复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在康复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和多数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不重视聋儿基本功的训练,急着让聋儿开口说话,影响了康复质量。

三、听力语言康复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在训练中,一方面没有给聋儿提供足够丰富的语言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接受大量的语言刺激,从而进行足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实践;另一方面没有足够重视听觉理解的高级训练,致使他们的听觉能力培建不完善,影响了对声音信息的接收和处理。

四、聋儿接受听力语言训练时的年龄偏大,错过了聋儿康复教育的关键期,给康复工作带来了难度。

五、有部分聋儿的听力损失太严重,助听器不能把听力补偿到适宜或较适宜的效果,又没有装电子耳蜗,可家长坚持要尽一分心,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不放弃聋儿的口语学习,这也是影响康复率的一个方面。

提高聋儿康复率的对策。

一、因材施教,打好基本功。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它对我们当代的教育,尤其是聋儿康复教育来说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因为聋儿是一群特殊的儿童,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从聋儿康复的课程设置、和特别重视个别训练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在聋儿康复训练过程中,我们通常根据聋儿的听力补偿情况、听觉语言能力的评估结果以及该聋儿的学习能力等具体情况,作出康复计划,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但在重视聋儿的性格、兴趣方面做得不够好,也就是说没有把“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贯彻彻底。所以有的聋儿的训练效果迟迟不明显,耽误了他们宝贵的时间。有个名叫伟伟的聋儿,三岁时开始接受康复,对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来说已经不算早了,可四个月过去了这孩子只会叫妈妈。他的班主任说:不管是集体教学、小组上课或是个别训练,他什么都不愿意参加,就是游戏时也不愿意动起来,老师提醒他或批评他时,他不是直直地看着你就是哭,什么也学不会,每天都不知道教什么了,还曾怀疑他有轻微的智力问题。其实这个孩子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很娇气,自理能力差,智力没有进行早期开发,喜欢让成人抱抱他、亲亲他、关心注意他,遇事不愿自己动手。当老师了解并重视了他的这些特点后,个训时就把他轻轻地、热情地揽入怀中并说:“抱”,然后亲切地亲他一下。多次反复后,他还是愿意配合,不“懒”了。第二天当老师第一眼看到他时就伸开双臂作出“抱”的动作,伟伟很高兴地、又有点不好意思地扑进老师的怀中,嘴里还发出“抱”的声音,周围的老师都开心而轻松地笑了。过了一个月伟伟的老师很有成就感地告诉大家,伟伟很愿意配合老师,已能说出很多短句,家长那种急切而抱怨的情绪也荡然无存了。

有经验的老师知道,在康复训练中类似伟伟这样进步缓慢的孩子还真不少,这需要老师仔细观察、耐心分析、认真了解情况,找出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而当你“因材施教”的时候,就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尽力地想办法,而不会一味地寻找聋儿客观上存在的原因或无所适从了。聋儿的个体差异很大,“因材施教”对我们真是太重要、太必要了,它要求广大的语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训练中要善于了解、观察、分析每个聋儿的“材”,并能因材施教。可是一些教育者总认为:这么小的孩子,老师和家长让他们学,他们还敢不学?记得在一次家长会上,有一位聋儿的妈妈说:你们怎么教我们都不管,我们只要孩子快点会说话。殊不知,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你孩子康复的成败呢!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孩子总是处于弱势地位,成人是威严和强者的象征,成人总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施教,所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因材施教”不被多数人重视,而“一相情愿式”、“填鸭式”“高压式”的教学屡见不鲜就见怪不怪了,这实在令人担忧。

2、打好基本功。基本功的训练是保证聋儿康复质量的重要环节,聋儿训练的基本功包括:嗓音训练、对声音的感知和辩听训练、对简单语言的模仿、理解、积累和记忆的训练等。有个叫杨阳的聋儿,一岁零十一个月时接受康复训练,两三个月后,孩子在近距离内已可以辩听一百多个词和电报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不错,还可以咿咿呀呀的说出不少短句,老师们都觉得孩子进步比较理想。可孩子的妈妈认为进步太慢了,不愿意在基本功训练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几次找到班主任要求加快速度,并说了很多理由,老师在无奈的情况下,按照家长的要求每天都教新内容,布置新作业,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给孩子反复训练的时间就不充裕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杨阳显得很烦躁,不愿意训练,妈妈有时把他打一顿他才勉强配合训练。这种做法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完全抹杀了,如果不及时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孩子的康复希望很渺茫,也有可能学会“说”,但质量很难保证。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还不少,一些老师和家长不愿给聋儿进行基本功训练,老师认为基本功训练看不出成绩,家长认为基本功训练太费时间,他们急着让孩子马上开口讲话。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提高聋儿的康复速度,还严重影响了聋儿的康复质量,许多聋儿正是没有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因此康复时间花得又长康复质量又不高。

日本儿童才能教育大师铃木镇一认为:在对孩子教育之初切忌急功近利。能力培养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前进速度的快慢。只有一种能力确实被培养完善了,才可以向下一个阶段进行。如果不重视这一点,就会被那些进度虽慢,然而基础扎实,稳步前进的人给超过去。聋儿听力语言的康复也是一种能力培养,尤其是基本功的训练决不可小视。在基本功培养的过程中,只要我们遵循能力培养的规律,不要让聋儿对训练产生为难情绪,而是让他们对训练产生兴趣和信心。那么,聋儿的康复速度和质量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试想,如果聋儿在接受训练之初进行基本功训练时,能通过我们的特殊教育把他们对各种声音的感知和辩听能力训练得很到位;把他们的嗓音训练得响亮稳定而富于音调的变化;对简单语言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聋儿的康复率一定不会像现在这种状况。下面就拿嗓音训练来谈一谈基本功培养的步骤:

——每天分配一定的时间,从聋儿最容易发出的少量的元音开始练习,通过游戏的方法能把音发多长就发多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自如的发出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元音。

——把自如发出的几个元音中不正确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给以纠正。

——教聋儿学习玩弄声音(长短、高低、大小、曲直),并以此为乐趣。

——再增添少量同等难度或稍微难一点的元音,若完成的速度较上次快,说明孩子具备正常嗓音的能力已开始萌芽。

——把已经练熟的元音与能够发出的辅音组成音节一起练习。

——每天不间断地练习,使先练习的音发得更宏亮、更持久、更稳定、更富于变化,后练习的音不正确的部分给以纠正。

——直到聋儿象正常儿童语言发育期时喜欢玩弄声音,嗓音练得圆润而宏亮。至此,基本功中嗓音基本能力的培养已完成。

这样的训练不盲目追求速度,就像孩子学习走路、写字那样,不会感到“难”字当头,在老师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中,他们会感到有趣,并慢慢喜欢上训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也会让他们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也就是说,聋儿在培养基本功的同时也培养起了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自信,这些对聋儿高水平的康复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在康复训练中应避免语料提供的片面性和过滤性,以及不重视声调、句调和听觉识别、听觉理解等教学现象的产生。现在,康复界越来越重视康复观念、康复技巧和康复内容的科学性。主题教学的开展、赏识教育的推广、新概念等教学设备的研发、《情景教学》的出版、《咿呀学语》的试行、科研机构的组建等等,无一不说明这个事实的存在。但我们也发现许多在训的聋儿不能对外界人员进行基本的语言交流,就像前一段中央三台做的一期节目中的现象一样,需要家长或老师的翻译,所讲的话听起来也象外国人讲汉语一样直直的,没有语调。我认为这种现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如:康复时间较短、康复年龄偏大,听说能力还比较低下等;二是康复教育指导思想不正确造成的。

一些老师总是担心聋儿听不懂他们的言语,训练时把自然的口语按照自己的理解选择、过滤,然后再去教聋儿说,有时还把口语转换成了书面语。这样以来,聋儿接受的语言刺激是一种不完全的、简陋的刺激,他们学会的话肯定也是不完全而有限的。训练中还往往不重视声调和语调,事实上声调和语调是比较难学的,这从外国人学汉语的效果中就可以知道。所以在聋儿康复教育中,自始至终都要进行声调和语调的训练,不能忽视。像基本功训练中,嗓音的曲直变化、听辩四声及语调都是为聋儿日后能够自然讲话做准备。聋儿经过正确的声调、语调训练不是学不会而是可以学会,他们要比老外说得好多了。在调查中发现重视声调和语调训练的聋儿和家庭康复出的聋儿的声调、语调明显比较自然。因此,聋儿康复教师要打破顾虑给聋儿提供自然和丰富的口语并进行听、说等全面的训练也是提高聋儿康复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给聋儿提供全时段的言语刺激和言语实践的机会。

正常儿童学习语言是在成人不经意的情况下,一岁多的时候就开始说话了,到了五岁左右已能熟练地运用母语进行交流了。语言学家把儿童学习母语叫做“习得”,是在言语行为中,在语言的汪洋大海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的。在我国聋儿康复事业刚兴起的1989年,李宇明先生就提出了“言语行为教学模式”,并提出了三大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培养和保持聋儿学习、应用语言的兴趣;

(二)、尽可能为聋儿提供丰富的自然语料;

(三)、让聋儿尽可能多地参加言语交际实践。李宇明先生是研究儿童语言的,三大原则的论述告诉人们:聋儿学习语言,是让聋儿康复工作者想尽办法把聋儿置身于语言的汪洋大海中,让聋儿接受更多的语言刺激,并在实践中、即在言语行为中学习语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语言,学会活的语言——可以与人交流的语言。椐了解现在学会活语言的聋儿占整个康复人数的比例较小,他们学的死语言要比活语言多,用起来很困难,或是只能给老师和家长“说”,遇到其他人就不知到怎么说或说什么了,主动说话和回答问话的意识薄弱、能力低下。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给聋儿提供全时段康复的机会”的教学思路。即聋儿一到康复中心,老师就开始了上课,把传统的课堂扩展到聋儿在中心的每个时段:与家长交接、餐饮、入厕、课间、课间操、户外活动、上下楼梯、午睡等等,要求老师和保育员随时随地的和聋儿说话(并指导家长在家里如何配合着做),当然并不是随心所欲,想到什么说什么,不看对象地乱说一通,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教”,是通过精心备课设计出的第二“课堂”。课堂内老师更多地训练聋儿听、说的基本功以及言语技巧,课堂外更多的给聋儿听、说刺激,和语言积累及应用的机会,课堂内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已初见成效,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现在教室内外听到的是聋儿朗朗的语言声,尽管有些不清晰,但还是很喜人。我想,坚持这样做下去,与原来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几点建议。以上三点是从教育者本身的角度谈了谈提高聋儿康复率的措施,下面从其他角度谈几点与康复效率有关的建议。

一、吸纳更多与聋儿康复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建立和完善聋儿康复学科,为聋儿康复培训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规范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材,对教学、教研作出理论指导。

二、配合有关部门作好新生儿的早期筛查工作,让更多的聋儿早期佩戴助听器接受早期的康复指导和教育。

三、是否对听力补偿达不到“适宜”或“较适宜”的聋儿进行口语和手语等教学,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改变我们通常不分听力损失程度而一味进行口语康复的做法。

四、作好聋儿学龄前后康复教育的衔接工作,使聋儿康复的成果能够一直延续下去,总之,聋儿康复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其间有艰辛、有困惑、更有成绩;现在我们面对康复率低下的问题,就像一本书的名字《方法总比困难多》一样,只要我们尊重聋儿的兴趣和爱好,“因材施教”,注重科学的训练方法,多多开动脑筋解决康复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聋儿回归主流社会的比率会越来越大。

回到首页
 
上一篇文章:浅析关于聋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立
下一篇文章:连江县特殊教育学校:用特殊方式帮特殊孩子成才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法律声明 | 站内地图 | 关于我们 | 公告与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联系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