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预约挂号医生前,请先看这里!
您当前位置:人工耳蜗服务网 >> 新闻资讯 >> 聋教新闻 >> 浏览文章
—点击以上小图标,可将本文分享到微博、微信、百度贴吧、QQ好友和空间等处!
中班教学中的几个要点
作者:邵旭静 日期:2013年02月27日 来源:聋康网   录入:毛毛虫

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过程所作出的具体安排。它能体现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是连接每天每时教学实际的重要环节,所以每一位康复教师都要认真设计教案。因为,设计过程恰恰体现了我们常说的“教什么”和“怎么教”。下面谈一下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观点:

一、听障儿童教学活动设计的主体观

在早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只注重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的区别:一个是会听会说,另一个是不会听不会说。导致我的思想是:只要让他会听会说,家长满意就行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显然,在那时是行得通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们要求开始提高,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提升,我感到我已有的教学理念其实是错误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机械性。因为我忽略了听障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居高临下地对他们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没有在意他们的理解程度。

所以,现在我们要转换角色,努力成为听障儿童的引导者。以听障儿童为主体,根据听障儿童的需要来设计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去思考如何引导听障儿童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通过活动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

二、听障儿童教学活动设计的活动观

游戏活动是学龄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也是学龄前听障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老师们还要考虑几个问题:

1.活动中必须要有听障儿童的参与,遵循以听障儿童为主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课堂中,不容许有小朋友在旁边呆坐。

2.活动中要有听障儿童的操作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需提供足够的材料及玩教具。

3.活动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来提高听障儿童对学习活动的兴趣。

4.活动的目的性。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时,老师都会有一个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实施时,要紧紧地扣住这个目标,通过有效的活动设计让小朋友轻而易举地达到教学目标。

如果活动设计得巧妙,小朋友在玩中学习,而且玩得很愉快,学得很轻松,掌握得又好,那么这种方式是值得推行的。

例如:今年3月13日,我给本部小朋友上了一堂娃娃当家——《识别物品》的课。

在这次教学活动设计中,通过让听障儿童实际操作,以及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各种感觉顺利地达到了本次教学的目标。同时也使小朋友获得了“调味品”这一概念,理解了每一种食品都有各自的味道这一常识。活动设计加深了小朋友对酸、甜、苦、辣不同味觉的感受。活动最后,老师与小朋友亲密合作,共同参与游戏,将教学推到了高潮,博得了观看者的掌声,这让小朋友很有成就感,也让作为活动设计者的老师很欣慰。

三、听障儿童教学活动设计的整合观(综合观)

教学内容的整合观,即以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学习为基础,将各种所学的知识综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使教学更生动形象,也可以使小朋友对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

例如:本次10月23日的公开观摩课上,我给中班小朋友上的一堂名称为《漂亮的纽扣》的课。

教学设计:

(1)复习儿歌《你别说我小》。

(2)每人发一份纽扣,复习知识:纽扣的颜色、属性、数量词等。

(3)通过小朋友自己动手扣(解)纽扣,学会句式:XX干什么?

(4)通过扣(解)纽扣比赛,让小朋友学会:“XX快,XX慢”的句式。

(5)复习儿歌《小纽扣》。

(6)听力训练,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及强化小朋友的聆听能力。

(7)舞蹈《好朋友》,培养小朋友的音乐情操,让他们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结束课程。

(8)分发奖品,表扬表现好的小朋友,提高小朋友学习的兴趣和说话的欲望。

四、听障儿童教学活动设计的强化观

所谓听障儿童康复,就是康复教师重点对听障儿童的口语强化训练。但这不仅仅是指一个字说得不准,就要进行5-8次的单一训练,这种强化训练的方法是不切实际的。正确的强化训练应该是通过在个别训练中,对教学内容中的各个街接过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强化,并在指导中,要求听障儿童能正确地作出反应。

在强化过程中必须做到:

(1)确定学习的主题。

(2)组织相关的学习内容。

(3)设计活动的形式,构思教学内容。

(4)找出教学活动的难点与强化点。

例如:《漂亮的纽扣》这堂课

强化点:纽扣的正确发音和句式的掌握。

难点:理解友爱互助的精神。

但是在设计的环节中,我却犯了一大忌:没有进行正音训练,导致有的小朋友发音不准。虽然这堂课的构思好,但是忽略了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关键点,所以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回到首页
 
上一篇文章:聋校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
下一篇文章:国外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借鉴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法律声明 | 站内地图 | 关于我们 | 公告与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联系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