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都是把“聋”和“哑”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形成了“十聋九哑”的说法。那么是否凡“聋”必“哑”呢?耳聋学生能够学会说话吗?应该怎样让耳聋学生学习说话呢?就这几个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体会。
聋童从小就被禁锢在一个死寂的无声世界,他们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说,语言障碍不但让他们失去了同龄人应有的童年的快乐,而且成为他们与正常人交流的鸿沟,更是他们学习、生活、就业的拦路虎。对于这一点,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深有体会。教师应该认识到:坚持口语教学,培养耳聋学生的口语能力,不但能够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提供很大的帮助,因此,聋校实施口语教学,这既是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的要求,家长的期盼,更是每个从事特殊教育这个神圣而又伟大事业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可推卸的重担。
而实际上,耳聋学生是完全可能掌握口语的。首先,他们虽然有着耳聋的缺陷,由于听觉机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童器官活动的失调,但是语音是物质的,它决定于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以及共鸣器的形状不同。耳聋学生的发音器官是完好无缺的,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也很健全,他们能够发出声音,只不过不能靠听觉来学习语音和调节自己的发音。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地运用他们的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器官,让他们模仿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反复练习,他们是可以掌握口语的。其次,从内容上说,汉语拼音基本上由400个左右的常用音节组成,掌握语音,对耳聋学生来说虽属艰巨之事,但数量并不十分庞大,只要能坚持科学的训练,也是能够做到的。再次,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虽然与先天条件密切相关,但它更主要是依靠后天的实践学习。“狼孩”、“猪孩”不都是健全人因为脱离了人类社会生活而失去语言功能的典型例子吗?耳聋学生掌握了拼音,就为他们多读、多说、多背创造了有利条件,只要老师能够在教学中热情鼓励,耐心指导,严格要求,经常训练,他们是能够较好地掌握语言规律的。
在认识到耳聋学生掌握口语是可能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耳聋学生掌握口语的局限性和长期性,对不同类型的耳聋学生掌握口语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即使残余听力较好、保存口语能力较强的耳聋学生,他们的口语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听得出是聋人说话。毛主席曾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可以随便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正常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失聪的耳聋学生。由于耳聋学生学习口语没有听力的辅助而无法对比参照,容易把不同的音节混淆、遗忘,这就不能指望一朝一夕能有所成就,而要做好长时期下苦功的心理准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尤其要注意反复练习,不断巩固,一方面在课堂上要做到字正腔圆,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速缓慢;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用口语交流,一些日常用语也尽可能用口语说出来,随时随地对学生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要求家庭教育尽量以口语为主;另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让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为耳聋学生创造一个学口语、用口语的良好环境。
综上所述,耳聋学生是能够掌握口语的,但是掌握到什么程度,这就主要依靠教师的作用了,如果每一个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都能够以对耳聋学生无限的爱心作为他们学习口语的基础,以把耳聋学生培养成“残而不废、聋而不哑”的信心作为他们成长的动力,以诲人不倦的耐心作为耳聋学生掌握口语的保证,相信那些尽管天生不幸但是又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一个时代里的耳聋学生们一定能够用口语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有朝一日,当他们亲口对你说出一句“老师好”的时候,你便能够体会到那就是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收获,无上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