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填鸭式”“互动学习”这些词汇应该不会陌生,伴随着新词汇的出现,教育便在不断发展和变革中进步,从而担负起国家兴旺的责任。特殊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普通教育相比,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课程设置未能突出校本特色,学科建设有待加强等等,笔者便以十多年的聋校语文教学为出发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发展聋生的需要。
我们国内目前聋校实行的九年制,为了提高聋生的语言水平,我们采取“小步子”的教学原则,不仅大纲降低了要求,还为康复训练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综观九年的语文学科教学就会发现,我们仍在沿着普通学校正摈弃了多年的“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在艰难地走着。作为聋校的一名语文教师,看着自己的学生毕业后,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毫无作用时,我的心里难过极了。我们的教学还是仅仅围绕考试、测验等环节照本宣科,不仅没能发展聋生的语言,反而使他们开始厌学,对他们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乘着教育改革的势头,我觉得如果在聋校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改革,必然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教育工作者普遍感觉到,通过教育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的方式,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作为聋校语文教师,我在十多年的学科教学中始终以《教学大纲》为目标,并坚持个别辅导原则,但是学生越到高年级,越发感觉到学得非常吃力。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发现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问题。就拿《大纲》来说,聋校教师大都一五一十地按照《大纲》授课。从表面上看,对聋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到位了,其实不然,聋生学习的效果很不如人意,而且这样下来,还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老老实实上课的教师,他的学生往往能在暂时的学期测验中赢得分数,但是一旦走上社会,他们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从而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对聋校语文教学的冲击
教育教学经常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一些教育专家发现课程改革必须走在其他工作的前面。就象前些年我们一些地区在开展“五四制”和“六三制”教研一样,确定了适合我们国情的学制以后,课程设置就应该本着科学并为受教育者发展的宗旨,义无返顾地走在教育改革的前面。
新课程改革在一些留美博士和教育专家的努力下,如今已经在全国各地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我曾经代表学校参加了普通学校的课程改革培训,经过培训以后,我发现有很多地方聋校值得借鉴。如果你翻一翻新编教材,细心的你就会发现,不仅教材的内容耳目一新,而且在授课形式上突出了一个“新“字。课程编排会要求学生不是死死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注重调查研究,充分地尊重学生,把学习真正当作一中快乐的脑力劳动。新课程在设置上,也不是单一地强调学科性,主张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三)校本课程设置的需要。
普通学校在素质教育实行的过程中,他们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在课程设置上把握“校本”这个中心。比如一些普通学校分别把艺术教育、双语教学、体育教育等内容作为他们的校本特色,以此赢得社会的声誉。特殊学校是不是该在这方面下点工夫呢?
熟悉特殊教育的人都知道,如今一些特殊学校的课程设置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刚成立的特殊学校就照搬一些办学历史长的兄弟学校的课程设置,并未真正站在为残疾人成长着想的高度去思考,因此一些特殊学校办学越来越糟,就是这个原因。特殊学校因为其受教育的对象存在着个体的差异,那么学校的校本课程设置应该是充分分析残疾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四)对几十年传统的封闭教育的挑战
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把学生圈定在某个固定的区域,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残疾人采取封闭教育管理,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针对残疾人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如今素质教育主张师生完全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过去我们的教育采取的“人制”亦非“法制”,也就是说过分地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一样,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认为学生就应该是“拿来主义”。其实他们没有真正顾及学生潜在的个性发展与心理品质的形成。
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可以是既定的,但是组织形式,方法是变化的,所以封闭管理应该成为历史,现在应该更提倡走出去学习,在社会上学习的新理念。我有的时候利用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春游、参观等机会观察学生,他们走出校园以后,不再是脸上带着自卑,而是洋溢着会心的微笑,可见老师们担心他们的残疾会直接影响他们外出是多余的。残疾学生往往十分珍惜这样的机遇,充分利用自己的器官功能补偿作用,用心去了解,用心去触摸,在活动中增长见识。
二、活动型课程的形式、原则及要求
×活动型课程的形式Ø
1、互动游戏
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体验性,能深深地吸引住聋生,尤其是学前教育,这种形式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为低年级的聋生注意容易分散,教师如果采取游戏的方式,不仅能把枯燥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去,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况且游戏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师生相互协作,共同努力,自然也培养了他们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在聋校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游戏不仅仅局限于低年级的学生,中、高年级一样可以开展游戏,不要认为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就缺乏童趣,他们一样渴望找回儿时的记忆。
2、对话、交流与谈心
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对聋生的教育与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那是完全错误的。课间、休息时间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如果仅仅要求学生机械地接受课堂上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认为语文学科也不应该只体现在一天那几节课中,作为教师要注意抓住一些机会有效地教育学生。就拿聋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来说吧,实际上,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付出了自己艰辛的努力,然而他们的语言发展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何在?我想应该归结为我们的教师没有注重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而对话、交流和谈心能充分放松学生课堂上紧张的气氛,反而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
从发展聋生语言这个角度上看,教师采用这些形式,能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促使他们运用学习过的词汇、语句以及语法,为他们与正常人交流打下基础。在聋生语言发展过程中,阅读和习作是个难关,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呢?我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发现,他们一方面积累不够,另一方面就是不善于运用。因为我们当今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没有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的老师只知道一个劲儿地灌输,对他们反馈的信息未能给予较高的重视。
3、野外拾趣
乍一听,以为是在上生物课,请不要着急,下面我会用事实说服你。聋校教师都知道,我们实行的是封闭管理,就连学生外出买只铅笔都要向班主任、生活教师以及门卫请假,当然我不是对咱们的管理有意见,我只是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把一些教育工作做在前面。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已经从一个行业发展成为一个市场,而且教育越来越开放,如今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教育,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现在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校园,教育的范围是越来越广泛,教育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语文教学在聋校的现行教学计划中,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从这一点上说明,语文学科的教学对聋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聋校的语文不仅担负着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任务,还要对学生施行思想品德教育,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我认为聋校的语文学科教学针对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去发现,去学习,去观察,去体验。让他们真正融入大自然。
4、到普通学校听课
特殊教育从80年代起,在欧洲一些发达的国家开始出现了正常化、一体化的教育思潮,即主张让残疾人通过教育实现“回归主流”。国内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随班就读”的教育模式,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为了聋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根据聋校的实际情况,和普通学校开展一些“手拉手”活动。要求普通学生关注残疾学生的发展,和残疾学生作朋友,共同进步。从聋校四年级开始,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图说话,教会聋生读唇的能力。这个时候,如果组织聋生走进普通学校的课堂,无疑对他们的语言发展是相当有利的。
残疾学生走入普通学校校园,姑且不谈他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只要他们能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直面普通学生,对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作用是非常大的。更何况他们对普通学校的一切印象都是新的,这些都会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去努力学习。不仅如此,他们还要结识普通学校的学生,和他们交流,从而增进健全学生和残疾学生的了解,努力消除相互之间的鸿沟。
5、身体力行
在残疾人的教育工作当中,我们经常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老师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然而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这里面一方面是因为交流的影响,另外一个方面,也是极其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老师往往只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很少站在残疾学生的立场去做工作。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经常会出现在教学内容当中,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这些教材,充分让残疾学生身体力行,这比满堂说教效果要好很多。比如我们在教育学生要节约水电,节约粮食的时候,我们把他们带到现场,让学生看看一些不节约水粮食的现象,让学生自己接受教育,让他们自己去感受。
×原则及要求Ø
1、目的性和纪律性
之所以提倡在聋校语文学科开展活动型课程尝试,是因为老师坚持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不是说我们在语文活动型课程改革中可以为所欲为,这也是错误的。聋校语文学科有特定的教学任务,不管我们采用何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都是无可非议的。同时我们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纪律性,教师在活动课程的角色不再是授课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大哥哥,大姐姐,只有确保活动正常进行,才会收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
2、发展语言与思维训练并重
过去我们的语文学科,过分强调课堂教学,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上,严重地限制了聋生地发展。聋生由于听力损失,导致他们的思维发展迟缓,从而影响他们其他学科的学习。在改革课堂授课模式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发展语言和对聋生进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发展语言中进思维训练,通过思维训练促进聋生语言的发展。
通过活动型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了聋生的交往习惯,这些都会有力地促进聋生的思维发展,举个例子,聋生对应用题的理解是有很大困难的,一方面是因为语言发展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机械地理解。如果经过长期的活动型课程开展,必然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解数学问题时,就不是抄袭或者动不动请教老师,他们会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并把应用题的相关问题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为解决问题学找多种途径。
3、学科教师通力合作
正如普通学校的综合实践课一样,聋校各个学科都可以开展活动型课程,问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科教师间相互的配合和协助。这次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不要在课堂上仅仅局限传授学生本学科的知识,学科间要相互渗透。比如我们在给聋生讲解数学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完全可以和物理实验教师协作,先让学生们去做些实验,在实验中增加对行程问题相关知识的了解,这样把两个学科恰当地结合起来,帮助聋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学科间教师的合作,还能促进教师们的相互进步,共同提高。
三、活动型课程要求对当今的教育教学评估系统进行改革
素质教育的发展,必然要求对以往的教育教学评估系统进行改革,如今普通学校正在大力推进这项工作。我就从新闻上看到,在一些科目开始实行各具特色的评估指标,比如英语课实行的课堂自我评价方法十分有效,通过一些游戏的开展,不仅避免了英语课的枯燥乏味,还在游戏中客观地量化了学生的表现,效果很好。
随着语文课形式多样化的出现,可能会给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新的形式对聋生的语言发展和成长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改革过去的陈旧的评价体系,也是迟早的事情。过去我们的聋校语文考核指标仅仅局限于学生每年的期末省里统考的成绩,这样的评价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十分不利的。在
聋校语文学科考试评价指标量化简表
项 目 权 重 内 容
平时单元成绩 30% 书本知识
谈话与交流(课余) 5% 交流习惯培养、说话训练
社会实践 20% 日记、复述、讲故事、阅读、文章发表等等
知识巩固 15% 复习、提高
学期测验 30% 侧重书本基础知识
这样的压力下,教师会只顾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是否完成,全然不顾及聋生的语言发展,这样就违背了特殊教育的原则。我觉得教育教学应该尊重残疾学生的发展,于是我认为首先对聋校语文考试制度进行调整,见上表。
对残疾学生的考核,既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自身残疾对学习的影响,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评价他们。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对聋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我曾经到过省内一些聋校参观,他们在这方面做的很不错,对残疾学生始终坚持客观评价,既不是扬长避短,也不是一概否定,教育教学来不得儿戏,要站在尊重聋生的出发点上,公正地评价。我倒还有个想法,其实我们的学校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等几大板块,这样对聋生的评价更趋合理、准确。
总的来说,语文学科具有它自身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必然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只有坚持改革的宗旨,才会努力去寻找解决聋生语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步入社会和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可能,有志于聋校语文教学探索的老师们,让我们用方法、用行动去改变残疾学生的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