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预约挂号医生前,请先看这里!
您当前位置:人工耳蜗服务网 >> 新闻资讯 >> 聋教新闻 >> 浏览文章
—点击以上小图标,可将本文分享到微博、微信、百度贴吧、QQ好友和空间等处!
聋校语言教学的自然性、整体性和交际性
作者:顾爱 日期:2012年09月29日 来源:上海市第四聋校   录入:毛毛虫

  • 形成和发展聋生语言是聋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特殊补偿任务,是聋校教育的中心问题.它直接影响着聋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成为衡量一所聋校教育质最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怎洋才能最有效地完成培养聋生掌握语言这一特殊任务,这是聋校教师长期探索和最为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经理论分析和教改试验证明:要从根本上解决聋生获得语言的问题,必须尽早抓好学前教育,利用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期,采取合适的训练方法和恰当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补偿聋生的语言。我校自去年起以一年级(未经学前教育)为基点.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贯彻自然性原则,把语言的形成和认识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

    心理学家认为:健康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以自发性为特征的,因为儿重的语言主要是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依靠听觉,通过摹仿自然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获得的感知表象是和词语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学前期就能借助较丰富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是表里一致的,是同步提高的,这就为他们入学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语言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耳聋学生不能依靠听觉通过自然途径形成语言,只能依靠其他感官(以视觉为主)在特殊的学校环境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里,通过刻苦学习和强化训练逐渐掌握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虽然也能对经常接触到的周围事物获得感知表象,但不能同词语结合起来。入学前,在和周围人交际的过程中,大多数聋童只能用简单的指点动作或直接的模仿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想吃饭,就做个一手拿碗,一手拿筷的动作。入学后.他们学习语言的内容和范围主要不是凭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而是靠书本上的有限内容.由于课本上的语言材料,并不一定是聋童实际需要的,而学习需要表达的词语,教材中又不一定都有,这样,就造成了聋生语言实践的局限性,对事物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差异住以及学和用之间严重的脱节现象.从客观上抑制了聋生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聋校语言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课堂教学中将语文课本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还应根据聋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语言形成的基本规律,贯彻自然性原则,即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日常生活性”原则,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语言形成尽可能地回归到自然的途径上去,以达到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同步徙高.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把聋童在周围环境中获得的感知表象同相应的词语结合起来.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学校的一切都很新鲜.也很陌生.虽然他们对周围事物和活动都能获得感知表象,但不能把它们同言语联系在一起.教学中,为了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教师将呈现在他们眼前的物体上(如黑板、教室、门、窗、桌椅等)都醒目地贴上相应的词语标签,让学生经过反复的接触,建立事物与同语之间的联系;同时,还将一些常用的生活物品或课堂用语,如站起来、排队、升旗、做操、上课等都写在卡片上让学生识记,通过视觉强化训练, 使学生在字形、口形和词义之间建立联系:即看到口形或卡片时,能作相应的动作,指出相应的人和物,在此基础上,将日益增多的词语卡片分别插入用大幅白布特制的钉在墙上的“词语栏”里,以便学生在表达时取用。随着词语量的增加和句子的扩展需要,教师还注意词语的分类工作,让学生了解词语归属的范网,使他们逐步形成语言逻辑思维。

    2、注意捕捉语言教学的最佳时机.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需留心观察,当聋童出现表达自己思想动机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地及时提供能被聋童接受的词语材料,鼓励他们按词或语言的指令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调节自己的行动,尽可能地避免在聋童语言形成初期受到表情手势的干扰。有时.当生活中出现偶然情况时,教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语言教学.如某一天,区防疫站同志给一年级小朋友注射预防针.这时教师便立刻写上“打针”、“医生”、“不怕痛”等词语,让学生认读,并观场指导他们排句:”医生给我们打针“我不怕痛”的句子。把书本上尚未出现而生活中已经遇到的情景,提前交给他们,以使他们获得正确的、印象最深的效果。

    当然,随机出现的词语和句子,不应作为教材内容加以强比,它只是起一个扩大词语信息量的作用。其目的是使聋生逐步做到以词为中介,从中接受动作的指导去注意一定的对象转化到自己随意地用“语言指令”去注意一定的对象,主动掌握自己的行动。

    3、争取家长配合,在家庭环境中创造学习语言的现会。

    家庭是聋生生活最长的地方,家长对聋童的语言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为此.我们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建立联系册,学校将每天语言教学的内容写在本子上.要求家长加以配合辅导,做到家校教育同步化。要求家长利用家庭环境中的语言训练材料(如晚上看电视、吃饭、洗碗、叠被子、洗衣服等情景)进行说话、写话练习,尽可能地与聋生建立有声语言联系。

    (二)贯彻整体性原则,把语言的形成同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

    世界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有机整体,语言形成也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系统。聋童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诸方面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从这个意义上说,聋校语言教学必须贯彻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说聋校所有效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承担培养聋童掌握语言这个特殊任务.

    按教育系统论的原理,各科知识和各项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这个整体原则出发,要求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统一提高聋童思想认识和发展语言这两个总前提。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各学科教师都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整体发展。下面以本校一年级为例,介绍在贯彻整体性原则方面的几个结合。

    1、 语言教育与思想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相结合。

    聋童在入学前没有口语基础,他们的行为习惯是以直觉形象为指导,以行为模仿为主要特点的.因此,对一年级聋童的思想教育和习惯培养尽量采取直观教育(一年级不专设思品课)是必要的.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需逐步培养他们以语言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利用早操、晨会课进行尊敬国旗的故育,让学生看“国旗”.同时认读“国旗 ”词语,升旗时,教师出示写有“升旗””立正”的词语卡片,让学生逐步养成在升旗时立正、敬礼的习惯。又如:在班会课上结合学习“扫帚、拖把,抹布、铅桶”等这些劳动工具的词语,让学生进行大扫除的情景演示,并学说“谁用什么做什么”,“谁爱劳动”的句子进行受劳动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小朋友之间互相排队的情景,让聋童学说“谁帮助谁做什么”的句子.由于整个行为教育过程都注意渗透语言因素,因此,经过一定阶段的训练,聋童就能逐渐根据词和语言的指令调节自己的行为.做到知行结合.

    2、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语言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即寓语言于各学科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之中,使聋童的语言形成同各学科教学及课外活动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得到同步提高.

    数学是聋校的一门主要课程.学习”数学,要求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抽象思维的承担者.没有语言,聋童对许多概念的理解不容易达到正确、全面、深透,也使数学应用题成为聋校中最为棘手的难点.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状况,我校在一年级进行了应用题奠基教学的试验.即将学习数学和学习语言同时井进。由于聋校语文是从发音教学开.始的,在这一阶段聋童学习的词语很少,满足不了数学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利用了教材中为认数和加减计算而配备的近200幅插图进行认读词语和看图,看演示说话的练习,把认数,学词,计算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基本的教学程序是:(1)在认数阶段,结合看图和实物识记各种不同类型事物的名称和有关的量词,并借助拼音学说一句话.如教师拿出一个苹果或一支铅笔时,也出示写有“苹果”,“铅笔”的词语卡片,让学生认读词语,并学说”有一个苹果”的句子.(2)在学习数的组成时.培养学生看演示学说两句话的能力.如老师有4个大苹果.还有2个小苹果.(3)结合加减计算,培养学生看图或演示学说三句完整的话.如老师有4个大苹果,还有2个小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4)让学生根据这三句话列式计算.列式时,还要让学生将数量关系同实物对应起来,说出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初步熟悉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应用题中的语言包括两类内容:一是叙述事实的属于生活中的常用词语;二是表达数量关系的术语,我们从聋童入学起,就采取多种方法按上述几个程序帮助聋童学习这些词语,同去年同期的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效果相比,一年来,该班学生不仅按计划完成了“大纲”规定的20以内加减法为主的教学要求;还掌握了88个各种事物类型的常用名词(如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动物、水果等类),19个量词和9个词组(如在文具盒里,桌子上,左边的小朋友); 掌握了48个表示数量关系的术语(如等于、还剩,减数、被减数等)和运算符号.此外,还熟悉了“求总数”、“求剩余数”等叙述式的应用题的各种表述形式,为二年级起学习简单应用题作了铺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语言教学是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里的,句子的表述又是与语文课学到的句式相联系的,所以聋童学得扎实,且不加重学习负担,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在一年级的图画课和律动课上,也结合学科的特点,在培养聋童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进行相应词语和句子的教学,让聋童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归属于语言的指令。如在图画课上,学生识别颜色时,认读了“红,黄,蓝,白”等词语,还能用“谁画什么”,“今天,我们画什么”的句式说出自己所画的物体的名称。律动课上,聋童不但掌握了规定的基本动作,还能按老师出示的词语卡片或教师显示的口形指示调节自己的动作。如“向前看齐”,“向左转”,“稍息”,“踏步”等。

    一年级的语文课是最基本的语言工具学科,它由“语文课本”和“语文初步”两个部分的教材组成。语文是从发音,拼音教学开始的,从学习独体字开始认识语言。“语文初步”以认识常用词语来补偿聋童的语言缺陷。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我们有意识的渗透语言教学因素,将发音教学同认读书面语结合起来,联系聋童的生活实际,通过自然途径补充词语。在进行句子练习和说话练习时,不拘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集中了各学科中所学到的词语进行综合运用。这样不但从认词的数量上大大超过了教材所提供的数字,而且提供了用词的机会,逐步满足他们交际的需要,从而促进了聋童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据统计,语文第一册教材提供的词语只有82个,句式3个。整体教学后,学生的认词总量达到212个,并掌握了 7个句式。(这些词语只要求会读、会用、暂不要求会写)由于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语,聋童的思维状况也开始得到改变。由原来的直觉形象恩维逐步进入语言思维,开始用语言调节自己的行为和表达意愿。

    3、语言教学同课外活动(包括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形成和发展聋童的语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活动中,能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情景,聋重的语言交际的需要也最直接,最为迫切,教师只要加以有意识的引导,充分利用活动中提供的语言情景,对促进聋童的语言发展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贯彻交际性原则,提高聋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聋童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通过交际途径,在实际中运用才能真正获得,这就决定了聋校语言教学一定要贯彻交际性原则.由于没有听力,聋童失去了同周围人交往的正常条件,因此,他们获得语言交际的技能,就需要通过学校专门组织的途径来实现.

    1、 重视每天的“日常活动”,组织对话练习。

    即利用晨会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同聋童进行日常的生活对话,使课堂情景更近似日常交际。如让学生汇报作业完成情况,说说日期,出缺席情况。教师有目的地,经常把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形式搬进课堂:“昨天星期几?”“今天几月几日?”“上午,我们上什么课?”“昨天,谁打扫教室?”“今天是谁值日?”等等。由于一年级聋童学习掌握词汇,句型量很少,进行整段交际,显然很有困难,但只要教师注意在课堂教学各个环境里,在日常的生活环境里,坚持交际训练,是能够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的。

    2、把语言教学同聋童的活动联系起来。

    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他们一些语言材料,以适应他们因活动范围的扩大而产生的交际需要。如某日,学校组织学生去少年宫看木偶戏时,教师就及时提供“木偶戏”“少年宫”等词语材料,并指导学生说:“我们去少年宫看木偶戏”的句子。看完后,组织学生会话:“下午,我们到哪里去干什么?”让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将这项活动内容回家后告诉家长,以达到交际的需要.

    3、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聋童

    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兴趣和需要.语言发展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处于一种语言环境中。由于环境的限制和表情手势的影响,干扰,聋童对语言交际的需要并不迫切,他们宁肯用手势去和别人交往,这是一种阻碍聋生语言发展的消极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我们的做法是:将学生所学的词语、句子都用特制的“词语栏”、“句子栏”布置在教室里,当学生需要用语言表达时,即可从中取出自己需用的内容,借助书面语进行口语表达,以养成语言交际的习惯;二是创设语言情景,即给枯燥、呆板的字、词、句赋以生动的画面.在进行句型教学时,让学生通过一幅幅画面,进行句子内容的替换练习,让学生体会句子内容和句型的使用现场。创设情景,我们还注意利用教学的媒介物进行情景演示和语言操练,使课堂教学环境交际化。如在教“谁拿什么干什么”的句型时,讲桌上就放了许多实物:板擦、肥皂、毛巾、梳子等,让学生经过情景演示说写句子,扩大句式的使用范围,激发聋童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兴趣。

    一年来的教改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进行语言教学,只要坚持自然性,整体性和交际性原则,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到首页
 
上一篇文章:情景教学在聋校一年级数学课中的应用初探
下一篇文章:谈聋儿阅读能力培养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法律声明 | 站内地图 | 关于我们 | 公告与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联系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