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报道 “改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改革意味着对自己过去某些东西的否定,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一些颇有建树的专家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改变一些“成功经验”,这对他们来说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次聋教育的课程改革既要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又不可能完全复制。改革的时间、空间和文化特性对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这些恰恰是无法复制的东西。因此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学习、模仿、比较、研究和融合中摸索。
一、构建聋教育理想
教育的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没有理想就连人格也谈不上,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讲教育就一定要讲理想,搞教育的不讲理想,还有哪个行业来讲理想?也许,今天我们讲的教育理想有点脱离现实的实际状况,但是今天做不到的理想,不能证明明天也做不到。人文精神就是要使人们永远不满现状,永远地提出问题,不断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这就给聋教育改革者们一种启示: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朱永新先生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写道:“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许多聋教育工作者认为,他们在国家实施聋教育初期,在聋教育的课程设置、考试内容和方法、计划、大纲的制定,编写教材与辅导材料等教育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非常担忧这次课程改革,成为普通教育的一个简缩本,改掉了特殊性。甚至有的老师强烈呼吁,课程改革决非“捡到篮子里就是菜”。作为特教学校的“特”,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不是“人无我有”,也不是“刻意求新”,主要表现在其教育理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人文关怀乃至人格魅力上。比如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育教学或教育改革中思考,教师应注意聋人哪些方面的特征?又应该怎么样设计聋人与众不同的道路(或者根本就和正常人一样)?盲目地照搬普通教育,也必将会产生出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教育效果。忽略特殊教育的特性,必会将改革推向聋教育发展的误区。如果特殊教育的改革将改掉特殊教育性,那么,我们是否具备了完全实施普教的设施和服务这些客观条件了呢?我们的学生和普校的学生是否已经处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了呢?不!在聋教育中,我们需要重视聋人群体的特性,如聋文化发展、聋人大事记、聋人心理特征、聋人社交礼仪、聋人手语学习与规范等内容。如果聋教育改革者连想象中的聋教育应该是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都没有考虑,那要专业化方面的技术知识干什么?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特别的爱,为学生带来人生幸福,即使拥有再多的师生交往技巧,却不能用心来贴近学生,那个技术有什么用?
二、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中先进的课程文化
新课程新在何处?其中有一条就是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崔允敦认为:课程文化包含强调课程开放性的合作文化,即强调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工作共同体的一分子,应尽可能保证他们之间有合作的机会,并建立合作的机制,强调课程民主性的对话文化,即强调对话和协商,尽可能创造各种机会,让课程专家与学科专家、与教师,专家与社会人士代表分别参与对话,或让他们共同对话。
1.建立一种尊重的课程文化。课程要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需求和选择,就必须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走自下而上的群众路线,体现较强的民主意识,使课程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达到课程主客体之间互动互需互馈的理想效果。时下,一些人的课程观念未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还在依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部门的指令与指示,缺乏调查研究个体需求和整合校内课程资源的思想意识。因为部分研究者没有深入了解,无法考虑,或根本没有走近教育的主体。教育者本身与受众之间还有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缺乏相互的融合。
此次聋教育改革中,我们也能否尊重各方,让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包含聋人)进行合作。参与对话和协商,以建立一种尊重的课程文化呢?《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最近发表了程方平的文章认为:“受教育者的呼应和参与是教育改革最需要的社会基础。在特殊教育课程的制定者中,已有第一线的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参与,这已经是一个进步,但这毕竟还隔了一层。一个国家要使教育政策更有实效,就必须关注受教育者本身的需求,倾听受教育者本身的感受。只有这样,政策的制定才会更贴近实际、更贴近需求,以免流于形式。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市场化进程需要被服务主体或利益主体的觉醒与维权意识的增强。”
3.承认、理解和重视聋人文化。“在对聋教育的观察、分析、批判的研究过程中,有亲身经历的聋人其见解往往比健听人更深刻更实际,因此,我们热切期望在聋教育改革中充分听取聋人的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聋人特殊性和聋文化。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促使这次鼓舞人心的聋教育改革更贴近聋人的实际,尽最大限度减少失误。”在聋教育改革的过程之中,健听人对聋人社会和聋人文化往往缺少足够的认识,也极少与聋人有真正的沟通。这严重影响了对聋人社会和聋人文化的认同。我国聋教育主要贯彻口语教学,教学内容中完全不涉及聋人文化和聋人的生活。其实聋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着眼于教聋人开口说话,而更要注重聋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聋教育应该把聋人社会和聋文化的内容纳入到教学之中,并且把帮助聋人建立幸福、合适的社会生活当作聋教育的一个目标。聋人群众的社会生活是独特的,聋人社会、文化的存在是客观、合理的,承认和尊重聋人社会和文化,是文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提高聋人社会地位、改善聋人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因此,有必要在中小学设立交际与沟通、手语课程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