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限制了其与外界的交流,造成了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对聋生进行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品德教育,不仅能增强其自理自立、自强自信的意志,而且,还会使其激发情感和动力,更好地去掌握文化知识及各项技能和专长,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如何加强对聋生的品德教育,塑造出全面发展的新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道德认识,树立聋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等几种基本的心理结构。在形成聋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教育,首先应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只有首先认识到某一方面的问题,才有可能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品质。
聋生由于自身的残疾和由此形成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加上社会上少数人对残疾人的歧视,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了阴影,有的聋生常会自暴自弃,消极思想严重。因此,在聋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进行自尊、自强、自立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做好榜样示范,引导聋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聋生由于长期与社会隔绝,自卑感比较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尊心和进取心几乎等于“零”,针对这种心理状况,教师要对他们倾注满腔热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温暖他们的心,让他们渐渐懂得走出家庭之后,他们并没有受到歧视和冷漠,自然得到是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否具有直观性,对聋生来说尤为重要。一个榜样可以胜过无数次的说教,老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也是聋生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近,也很亲,在与学生接触中,教师的作风,态度都能给聋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态度和蔼、关心同学、待人礼貌,聋生在各方面都会照他的样子做。
比如聋生才开始进校时,往往不知道讲卫生,老师们就很注重形象,吐痰入盂、废纸扔进纸篓里,聋生很自然地就模仿起来,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聋生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得以养成。
三、创造良好氛围,锻炼聋生坚强的意志品德。
尽管聋哑儿童没有敏捷的思维,接受能力差,但是,他们同样有分辨真、善、美的能力,有力求上进的愿望。因此,教者可给他们看有关张海迪的图片,讲有关的故事,让他们看到张海迪身残志不残、立志成才的事迹;还可以组织他们观看残疾人运动会的实况录像,让他们看到那些残疾人是如何克服艰难、英勇搏击,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受到意志的磨炼; 还可以组织他们收看革命优秀电影录像、图片等,尽可能地使他们随时随地就能见到“好人”形象、“好事”画面,生活在健康、活泼、努力进取的氛围之中。如我校有一聋生,因为耳聋,常常感到自卑,多次逃学,要出去“学气功治耳聋”。后来,看到残疾人在赛场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加之老师的耐心教育,再也不逃学了,并且天天坚持体育锻炼,学习也非常努力、刻苦。学期结束时,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四、注重情理教育,培养聋生积极的道德情感。
聋哑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正常儿童一样,都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组成,但聋哑儿童由于思维的不连贯性,感知呆滞,信息量积累迟缓,因此,对高层次道德理论的理解较为困难,道德情感形成较为缓慢,且不易巩固。要想帮助聋哑儿童完善这个理解与形成的进程,教师必须以赤诚的爱心和坚韧的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完成。从而让聋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我校有一聋生,以前是全校出名的“调皮大王”。上课经常坐不稳,下课爱欺负小同学。当别的同学报告老师时,他总会很快伸出小拇指对准自己的鼻子(意思是:我错了),可一转眼,又有学生来报告他。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对之呵斥,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看教育画片,与自己进行对比,比较后,他的脸红了,并承认了错误。通过几次反复教育,后来我发现他变了,上课安静多了,作业也干净了;下课后再不欺负小同学了,有时水笼头没关紧,他会主动跑过去把它关好,教室里的桌凳坏了,他会去帮忙修理……对于他的点滴进步,我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现在,他是个人见人夸的好孩子。
五、强调自我教育,促进聋生潜能的主体开发。
辩证唯物主义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没有教育这个先行条件的影响是不行的,但没有学生的主观努力更是不成。因此,培养聋生自我教育的方法,提高聋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聋生自我教育的态度,是聋生品德形成的内部动力。
聋生的自我教育,本身也是构成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通过自我教育,可以让他们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对自己的品德行为自我判断、自我分析,懂得什么是对的,应该去做;什么是错的,不应该去做,这样才能使聋生自身的主体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
六.联系家庭社会,引导聋生自觉的参与实践。
聋生品德的形成受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依靠教师对聋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建立聋生档案,档案对聋生的成长,对聋生的品德有详细的记载。为及时掌握聋生的情况,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每个班级定期召开家长会,系统地讲解教育方法、管理手段,与家长共同商定聋生的不良品德行为的纠正措施;教会家长一些常用手势,对居住偏远的家长则通过家访,使家长全面了解聋生的品德行为,以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发函与家长联系,请家长配合老师,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克服聋生一两个主要缺点,注意培养一两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品德,起源于人类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三维关系的自觉要求。基于这个界定,我校在聋生的品德教育过程中,注重与社会公德接轨,经常组织学生到公园、街道、商场、博物馆参观,去田野、河滩游玩;组织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文艺汇演等。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在成-年-人和集体影响下,注重引导聋生把社会公德中的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公共秩序和勤俭节约等变成自觉行动。
总之,聋哑给孩子带来了很大不幸,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遇到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实施教育当中,离不开教育者的苦心、热心、爱心和匠心,为了使他们健康成长,就需要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用一片赤诚去拨动他们的心弦,让他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无比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