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Baidu         Baidu预约挂号医生前,请先看这里!
您当前位置:人工耳蜗网 >> 新闻资讯 >> 聋教新闻 >> 浏览文章
—点击以上小图标,可将本文分享到微博、微信、人人网、开心网、百度贴吧、豆瓣网、腾讯朋友、QQ好友和空间等处!
新时期聋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作者:付艳斌 日期:2012年07月30日 来源:阿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录入:毛毛虫

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有四个方面,改进和加强德育被列为第二大方面。可见现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佳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还记得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此言明确道出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始终是第一位的。

作为基础教育一部分的特殊教育工作者,近年来已感到聋哑学生较难管理,在校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道德认识与行为脱节,生活上贪图享受,行为自私自利,有的聋生一走上社会,甚至还在学校就被引诱或被胁迫而走上犯罪道路。这些情况反映我们的德育存在许多问题。为此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新的挑战,要实现德育工作与课改同行,有必要从教育自身加以改进,对新时期如何提高聋校德育的实效性进行认真的思考。

一、确定实际有效的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通俗地讲就是做青少年的思想工作,为此必须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从小就处在一个没有语言刺激的寂静世界里的聋哑学生,他们不仅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制约,思维与认知能力也受到影响,造成对善恶是非现象分辨力较差。要保证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不断提高入脑入耳、贱履躬行的实效性,达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目标,就要把德育目标分解细化到月安排、周安排,就要从聋生这个个体的特殊性出发,从他们的行为习惯入手,开展近距离、近目标、经常化的德育教育,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为他们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比如我校制定要按时到校、爱护公物、尊敬家人、会关心身边的人、上课认真看(听)讲、刻苦学习、独立完成作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着装朴素大方等等密切联系聋校学生实际的目标,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低起点,严要求。久而久之就会“润物细无声”收到良好的德育成效。

二、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德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作为特教工作者就应随时把握教育的时机,注意挖掘、合理利用教育资源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及活动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入手,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的指导和引导,指导他们如何与同学交往、与长辈交往,帮助他们确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正所谓“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为此学校可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尽可能使每一次活动都使学生心灵受到震动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如我校大队部一年来在少先队员中开展的《新世纪的宣言》主题教育活动、“继承先烈意志、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文明祭扫活动、到消防队实地参观、远足金上京博物馆开展面对面的知晓金都古城文化、了解家乡发展等活动,极大地增强了聋生的实践感悟、体验。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资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以每天晨会、每周班会为宣传教育主阵地,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系统总结,弘扬正气,表扬好人好事,把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三、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

学生道德品质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接受外界影响,

并经过学生的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叶圣陶曾说过:“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贱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学校德育的成效最终表现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这就是决定德育的过程和因素是否真正内化为学生素质。针对我校聋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吃住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全校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的文明之举。一个个让人欣慰的真实镜头不时映入教师眼际:

8岁聋生的鞋带开了,高年级学生帮着系;某生生病了,同班同学抢着帮打饭、倒水;天冷了,大同学主动帮小同学添加衣服……于无声处见真情。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感受到生活里充满阳光。懂得感激,学生竭力回报,由此形成了成长的动力。

四、纠正偏颇,全面育人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在实际教育中有些教师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只注重教书,忽略了育人,或者干脆只教书不育人。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把学生当作一个工作的对象,早晨教师到班上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作业做了没有?”如果学生没做完,马上会逼进一句“为什么没做完?”,平时做错作业则会说:“为什么又错了?去订正过来,抄两遍。”这样的教师在教育中忽略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教书的一厢情愿并不能激起学生共鸣。为此在教育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爱好、兴趣、品德行为、处事能力都作为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

五、注重内化,以情育人

要真正提高育人水平,就要重视和加强德育研究。前两年聋校的班主任和思品课教师在教育中存在形式化,注重学生对德育的知识掌握,大多把德育落实在书本上,而非行动上,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外化,缺乏内化,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评判别人观点明确,立场坚定,评判自己是非难分,真是“宽以律己,严以待人。”教师在教育中往往只对学生进行说教,学生没有真情实感,这种德育就象一张纸附在学生身上,风一吹就会飘走,造成学生道德认识与行为脱节。在新课程实施中,聋校班主任老师在班会课中要少一点说教,多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善于在活动中创设情境把德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激起学生自身需要,提高德育实效性;思品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科学性,加强针对性,培养道德情感,指导他们的行为,思想品德课的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更要考核学生平时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在近两年的思品教学中,我尝试采取纸笔测验+相应规范平时表现如何的方法,体现“四评”机制,极大地提高了聋生行为的自觉性。此外其他学科也必须渗透德育,真正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全员化、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及各项活动中的思想言行都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六、指导家长,参与育人

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可使学校教育得到延伸。但聋人的家庭教育因为语言障碍没有占到应有的位置。为此学校、教师应和家长交流沟通,使聋儿家长摈弃聋儿教育是特殊教育,应由学校来完成的看法。通过实例使聋儿家长意识到忽略品德教育的可怕后果,从而配合学校从小处着眼培养孩子爱劳动、爱家、爱父母等心中有他人的美德及行为习惯,留心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教师和家长通力合作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良好的道德垂范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聋哑儿童双耳失聪,往往看到的是现象,这就对聋校教师的为人师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我们的特教教师应时刻将这些话刻在心里,做到在学校讲师德,走出校门讲公德,走入家庭讲家庭美德。

总之,新时期聋校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收到实效性,对于特教工作者来说是任重道远。我们应竭尽全力,树立“三全”德育思想,解决更新内容、改进方法的问题,从小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实事抓起,把小事抓实,立足小目标,实现大德育。

回到首页
 
上一篇文章:聋校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下一篇文章:由〃普通教育嫁接式〃聋儿康复模式引发的探讨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法律声明 | 站内地图 | 关于我们 | 公告与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联系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