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Baidu         Baidu预约挂号医生前,请先看这里!
您当前位置:人工耳蜗网 >> 新闻资讯 >> 聋教新闻 >> 浏览文章
—点击以上小图标,可将本文分享到微博、微信、人人网、开心网、百度贴吧、豆瓣网、腾讯朋友、QQ好友和空间等处!
聋校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者:佚名 日期:2012年07月27日 来源:北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录入:毛毛虫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聋校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更具有特殊意义.几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全面提高聋生的学习质量上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在聋校进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由于生理有缺陷,聋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单一,他们获取的知识和信息80%均来自于学校的教育.而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明显地不能适应聋校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只考虑学生接受了多少,不考虑他们今后在社会中生存竞争的需要.

(二)考虑教师怎样教的多,考虑学生怎样学的少.

(三)考虑知识传授的多,考虑培养能力的少.

(四)考虑学生先天不足的多,考虑学生康复潜因的少.

这些弊端制约了聋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大胆地进行实践探索,构建一种全新的聋校课堂教学模式.

二,探索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构建新的聋校课程体系

建立一个适于学校办学目标及整体改革方案,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新课程体系是搞好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依据学科性质及新的课程观理论,结合聋校的实际情况,将新的课程体系分解为七类课程:

第一类:科技教育课.开设数学,自然和理科.

第二类:社会生活教育课.包括生活技能课及思品课,政治课两大类.

第三类:语言基础课.包括汉语,写字,叙述,作文及等.

第四类:艺术审美课.主要开设律动舞蹈课,篆刻,素描,色彩,国画,工艺美术等专业课程.

第五类:体育健美课,包括必修课(体育课),选修课(特长课),活动课(大型团体操训练).

第六类:康复训练课.主要针对聋生的听力,语言,心理及行为等方面进行康复矫正.

第七类:隐性课程.主要通过环境,校风,教师情感,色彩,灯光,饮食等各方面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

(二)构建"扬长,补偿"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概括为六个字"融情,分层,扬长".

"融情"即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利用直观性原则,建立愉快,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与兴趣,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

"分层"即分层次教学.根据聋生的听力损失程度,智力情况及其他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各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各自的目标,给其以成功的喜悦.

"扬长"即发展他们的个性.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为他们选择发展的方向提出建议,并提供发展途径,使聋生的个性得到最佳发展.

(三)实施聋校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措施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并不是要求教师都选用统一固定的模式,关键是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思想.

主要措施有:

1.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优化每一个环节,使课堂教学艺术化,使教学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

2.创设愉快,和谐和民主的教学气氛."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所以,我们要求教学气氛是愉快,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平等,互尊,互爱的,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先决条件.

3.教材向学材转化.所谓学材=教材+教法.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出以教材为依托,教会学生如何学会,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其中我们抓住"质疑"这个核心问题,教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养成去寻求解决问题办法的习惯.这样教材就转化成学生的"学材"了,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

4.给学生参与与选择的机会.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以便使他们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让他们学会选择,并谋求解决的办法.

5.教师的情感投入.在聋校,教师的情感投入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耳聋,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就靠视觉,因此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能对聋生产生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求教师上课必须全身心投入,充分运用直观性原则,多使用体态语言.

6.实施分层教学.坚持分层教学是新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我们将聋生分为三个层面,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的方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实践,聋哑学生在各方面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交往,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及创造力等方面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回到首页
 
上一篇文章:谈聋校语言教育的公平、民主与科学问题
下一篇文章:新时期聋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法律声明 | 站内地图 | 关于我们 | 公告与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联系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