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网络也为听觉不便的聋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畅通信息.跨越了听的障碍,通过视觉来平等获取信息的这种方式越来越为聋人所喜爱.我和耳聋学生们尝试着在不同的语文教学环节中运用网络环境,收到了较好效益.
一,运用网络,了解课文:
耳聋学生由于听觉障碍,与健听人相比,缺少相当一部分听的信息,造成信息来源狭窄.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对于聋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大金矿,它促使耳聋学生毫不迟疑地全身心投入,也因此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这个环节可以出现在新课学习之前的预习阶段.
例如,在学习《曼谷的小象》一课前,很多学生对曼谷不熟悉,有的甚至听也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我布置了一个网络作业:请你在网上找一找有关曼谷的资料.通过网络查询,学生们有的找到了曼谷风俗的介绍,有的找到了曼谷旅游的介绍,有的找到了曼谷特色的介绍,还有的找到了曼谷的地图……学生们在课本的门外窥见了课文的一斑,激起了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的潜力.
再如,古诗的语言简练精悍,而耳聋学生存在着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严重脱节的现象.对于语言贫瘠的聋学生来说,要深刻透彻理解古诗诗意,体会其意境,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于是我在课前找了一些与古诗意境非常贴近的Flash作品以及网络课件,网络中直观形象的视觉刺激把学生引导到古诗的意境之中,为学生体会诗意减低了难度,使上课效率明显提高.
二,运用网络,再现课文:
耳聋学生由于听力缺陷,不能通过听觉接受由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感,只能靠眼睛凝视或注视要注意的对象,由于长时间地依靠视觉,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加之文字枯燥,聋生的注意力极不稳定.\"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要对学习的材料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耳聋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网络资源可以发挥其声,像,图,文结合的整体性特点,网络提供的图片,动画,视频资料以其流动的形态和强烈的色彩,直观,形象地刺激了学生的无意注意.网络创设的情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从无兴趣向有兴趣转化,从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求转化.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弥补了注意缺陷.
例如,在进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时,网络课件中,美丽的珊瑚,威武的龙虾,彩色的海鱼,以及自由飞翔的海鸟把学生带到了千里之外的祖国南大门,课文的情景再现于学生们眼前,那份欣喜之情可想而见,学生们的学习也因此而推向了高潮.
三,运用网络,读懂课文:
当网络资料和语文课文内容相接近,相吻合时,我们运用网络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学生认为是老师和大家一起在上网浏览,阅读的气氛十分轻松,实则是学习课文.学生在浏览,学习网上资料的同时,读懂了课文.
一次,我在网上发现介绍童第周的文章和课文内容非常接近.于是,上课时,我没有和学生一起打开课本,而直接打开了网络.首先,我们一起看了众多科学家的照片,重点引导学生看了童第周的照片,简历,接着一起阅读童第周的生平.阅读的环境改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非常高,注意力明显集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也较原来有所缩短.学完网上资料,学生们再打开课本,这时才恍然大悟——一篇课文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学完了.
实践证明,相同的学习资料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其学习效果是明显不同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文的阅读,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变得轻松而又愉快.
四,运用网络,质疑问难:
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教师首先提出阅读思考题,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既定问题.这样非常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教学环节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我们在尝试运用网络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将不明白的问题输入对话平台.教师通过查看好,中,差三类学生在计算机上提出的问题,对下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数,又毫不影响每个学生的自主思考.这一教学环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如果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教师则须指名请学生作课堂发言,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发言的学生面不会很广,教师会因此而难以把握各类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程度;反之,如果让较多学生发言,则无疑延长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网络教学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例如,在学习《曼谷的小象》的第一课时时,学生们初读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且对课文产生进一步理解的兴趣.我们利用课间,发动学生在讨论平台上对课文进行质疑.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对课文提出了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一方式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的习惯;同时,学生自己带着疑问进入下一课时的学习,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
挑选典型问题,组织讨论:
由于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面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以《曼谷的小象》为例:
A.对于必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解决的问题,采取暂时\"存疑\"的方式.如,有学生提出天空的云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这个问题学生暂时还不能解决,就留着等课文学完了后再研究.
B.对于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就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浏览或互相提示来处理.如,有学生提出汽车为什么会陷进泥坑里 我马上回帖,提醒学生仔细看课文相关段落,与此同时,也有多名学生在论坛上帮助回答了这个同学的提问.这样,学习就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交流显得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C.对于某些学生提出的贯穿全文的典型问题,则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组间交流,其他小组适当补充,以达成共识.例如,学生提出:小象帮助我们做了哪些事,它是怎样帮助我们的 这个问题正是我们在第二课时需要着重解决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按照传统模式按部就班地讲读课文,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势必得不到提高;反而会使他们误认为有不懂只要直接提出来,老师会帮助解决的,从而孳生了学生的惰性思维.在教学时,我意识到这一点,就避免一口一口喂给学生,而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交流,以达成大多数学生的共识.
学生借助网络途径,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能力.
五,运用网络,发展延伸:
语文的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综合性极强,覆盖面极广.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各门学科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课本外的世界是一个综合的世界.因此,学生参与的活动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通常,在新授结束后,会有一些学生的个别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并且存在一定难度,怎么办呢 运用网络,请学生继续上网查询网络中的相应答案,让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畅游,并在此过程中接受其他相关信息.
例如,学生在学习《曼谷的小象》后,提出云的色彩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的变化.我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知识.虽然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不好找,见解也不尽相同,但学生却在查找该知识点的同时,了解了地理常识.
再如,在《一次科技活动》中,很多学生提出没见过\"航空,航海模型\",而我一时又没有实物可以演示.通过网络,学生不仅见识了各种模型,几个男生还对军舰,战机发生了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从课本引申到了课外,思维也拓展了.
六,运用网络,设计练习: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彩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合理设计练习,让学生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和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再搜寻,阅读一些其他的海洋动物资料,布置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课后,学生们看着黑板报上各自收集的材料,与同学热情交流着,对课文所涉及知识的理解更广泛,更深入了.
在学习《一定要争气》后,学生完成了这么一项作业:请在网页上找出中国科学家,并写出中国科学家的名字与他的贡献.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了解了一些以前并不熟悉的科学家,丰富了课外知识,增强了爱国之情.
通过我和学生们在语文教学环节中的尝试,我认为网络教学可以贯穿于聋校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合理地运用网络,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效益,学习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全国首届现代特殊教育论文大赛中获壹等奖
刊登在2004年7,8月《现代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