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耳聋学生心理变异的表现形式
1.非常突出的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私,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情和权益。比如一个聋生手中的一件玩具,要他给别的孩子玩一下是比较困难的,而别的孩子的玩具他抓起来就跑,你的也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不理解别人的感情,心胸狭窄,自卑,感情易冲动。
2.听力障碍导致的语言障碍使聋生的思维发展受到局限,思维面狭窄,对有声世界里的很多事物他们不能理解。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更加受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脱节。比如冬季下雪时,你带聋生看下雪的场景,你告诉聋生这白色的是雪,聋生比较容易记住。但你很难告诉聋生雪是如何由天上降下来的,雪还会变成冰又能融化为水这一简单的物理变化过程,他可能根本就弄不懂。
3.依赖性强、好奇心重,思想不易集中,记忆痕迹淡薄、健忘,缺乏自主性和独立生活能力。因为聋儿信息储存的主要途径依赖于感性认识获得,而表象的本身是浮浅的,模糊的。因此,聋生的记忆痕迹淡薄而健忘。生活中由于聋生本身的缺陷,父母容易在生活上给予过度保护,怕健全孩子欺侮他们而限制他们与健全孩子一起玩耍,这就限制了他们正常的社交,除由此引起聋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变异外,更加助长了聋生的依赖性。
4.预见能力差,对后果反应不了解或不能全部了解,对事物好看好问但不求甚解。对周围环境、社会的认识只有通过与人的交往才能获得,通过人际交往方能提高其预见能力。聋生与周围的人缺乏语言交往,了解社会与周围环境的能力极差。比如一个9岁女聋生,见他妈妈在为1岁的弟弟洗澡时往盆里加热水瓶里的水,当弟弟洗完澡妈妈去取衣服时(弟弟还坐在澡盆里),这位聋生学着妈妈的样子也往盆里加热水,而把1岁的弟弟烫伤。聋生的预见能力之差可见一斑。
5.感性反应迟缓,表达能力差,对希望,恐惧,喜怒哀乐的反应均迟缓。他们有时呆立出神或烦躁不安,时常陷入深沉的孤独之中,不了解别人微妙的感情变化,比如有人摔倒了他可能不知道应该把摔倒的人扶起来。
二、引起耳聋学生心理变异的原因
1.生理缺陷的影响
耳聋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缺少语言,接受信息少,容易在思想上产生主观片面的毛病;与正常人交往困难,缺乏热情,容易产生不合群的现象,久之便孤僻、胆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而自卑,表现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的心态,如此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心理虽然是以耳聋为前提的,但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育的深入、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加强是会逐渐得到改善和改变的。
2.不良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作为学生第一所永久的学校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归附和心理的调控,可以帮助学生治疗受挫的心灵,调谐不适和焦虑,减缓心理压力,从而培养学生宽容、同情、合作、坚毅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许多耳聋学生家长却常以语言不便为由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他们有的采取粗暴的态度,稍有不对就是一阵暴打,导致耳聋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则采取娇惯、放任的态度,以物质和金钱的满足来代替教育,导致孩子产生骄傲、自大、自私心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小偷小摸现象就随之而来;有的家长则采取丢弃态度,任其自生自灭,使其缺乏人间温情,对人产生敌意。
3.学校教育和管理方法不当的影响
随着聋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而学校聋教育常常停留在面向全体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从而降低了教育的功能作用。同时在聋教育工作者中还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只注重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教育,缺乏一定的聋心理知识,在对耳聋学生的教育中,常把心理素质中出现的问题误作为思想品德问题进行处理。如:把性格孤独认为是不热爱集体,自控能力差、不遵守纪律,当成故意捣乱.....其结果必然导致耳聋学生逆反、顶牛、对抗,最终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为了耳聋学生安全起见,聋校多采用封闭式管理,使耳聋学生交往范围缩小.交往对象局限于耳聋学生之间,使交往能力得不到发展,社会经验不丰富,长此以往,造成耳聋学生交往心理障碍,显得不开朗、坦率,对社会有好奇之心而无热情。大多聋校没有突破传统教育的框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推广不够,对耳聋学生的教育手段陈旧、单调,耳聋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少聋校定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咨询和指导。
4.社会歧视的消极影响
在社会上,聋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普遍遭受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表现在:难找工作,既使找到了,也是苦、脏、累的工作,并且收入菲薄:难找对象,谁也不愿娶嫁聋哑人;难受到重视,往往是嘲笑、可怜、施舍的对象,造成他们心理的失衡,产生不满、怨根、怀疑并否定一切和敌对心理。
三、耳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提高耳聋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耳聋学生的道德感。
耳聋学生因为听力障碍,语言发展缓慢,对事物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对于抽象的道德知之甚少,甚至有不正确的理解,明辩是非的能力非常低。只有不断提高耳聋学生的认识水平,形成自己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后,心理素质才能得以提高。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功能,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课堂效益,优化耳聋学生知识结构,丰富耳聋学生的课余生活,强化养成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使耳聋学生的认识水平迅速提高,让他们能认识自己的心理,扬长避短,走上健康心理之路。
2.注重书面语言的情感交流
由于耳聋学生手语带有较大的局限性,许多心理活动无法单靠手语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书面语是丰富的,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师生沟通心理、交流感情架起心理的桥梁。有一定书面语言能力的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耳聋学生积极正确地去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书面语言的能力,而且一些耳聋学生隐藏在心里不愿张扬的悄悄话,易于从笔尖流入纸上。用书面语给耳聋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的学生用日记谈想法,教师需作认真地批语;学生用书信形式的三言两语的字条教师都应即时回复决不怠慢,但无论哪种书面语言进行交谈,教师都应给予对方以信心,鼓励以理解,同时帮助谈话指出问题,提出希望。
3.给耳聋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在平等师生关系上的师爱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赖,而且也能促使耳聋学生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积极去实现老师提出的希望。对于青春期的聋孩子,教师真诚的信任和理解会使学生感到一种人格的尊重,他们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向老师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这种爱能使老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从而及时帮助耳聋学生排除心理上的障碍。而与此相反的是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带着厌恶之感,成天对他们虎着脸,那么学生每天都会面临新的苦恼,师生间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障碍,形成心理上的鸿沟难以填平。
(2)造就和谐的班级环境
实践证明,一个长期生活在他热爱的集体中的耳聋学生,他的心态是积极的,他的情绪是稳定的,他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活,在集体中他会最大限度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相反耳聋学生在自己的集体中经常遭到白眼、被歧视、孤立,在老师和同学那里经常感受的是不信任的眼光,时间长久,他的心理会被扭曲,不仅自身难于完成学习任务,也会为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严重干扰。
4.开设心理辅导站,教会耳聋学生调整心理的方法。
聋校应让教师学习掌握聋心理学,开设心理辅导站,针对每个耳聋学生的不同心理,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心理辅导,并进行记录,建立个别心理档案,使耳聋学生个性心理中的缺陷得以补偿和矫正。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在对耳聋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要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以诚恳的态度去仔细地倾听,从学生的神态、只言片语的手语书面语中去推测学生的真实想法;抓住学生心理深处的敏感点去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并帮助分析其问题。这里包含着对谈话的理解和诚恳地批评。同时,在辅导中还要教给耳聋学生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如磨练意志的方法、调控情绪的方法、战胜自我的方法等,有助于耳聋学生的健康成长。
5.教给耳聋学生生存的技术,消除耳聋学生心理上的后顾之忧。
聋人在社会上受歧视,不仅因为残疾,主要原因是聋人没有生存能力,游手好闲,偷窃现象严重。耳聋学生看得多,听得少,心理自然变态。如果有了技术,学会了生存,情况就会改变。面对现实,耷校应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耳聋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一技之长,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掌握技术后的耳聋学生,无疑打了强心剂,自信心十足,对待人、事的心态会发生明显变化,自怨自弃心理大大改善,非常有益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6.让耳聋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耳聋学生适应社会,回归主流。所以聋校不能固步自封,应打开校门,大胆地让耳聋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扩大耳聋学生的生活圈子,增加他们的交往机会,学会交往,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消除由封闭隔阂而产生的心理误区。聋校可以开展多种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辟校园社会广角,增加外界信息的交流,拓展生活的空间,与普通学校开展“一助一”活动,与其他聋校结对子,让耳聋学生走出孤独,走出自卑,走出阴影,增强生活的信心,体验人间的真情,改善自我,提高心理素质。
总之,我们特教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从耳聋学生实际出发,认真分析耳聋学生心理变异的表现及形成的原因,不断探索耳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有的放矢地对耳聋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耳聋学生健全的人格,让耳聋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参考文献:
① 王效贤,王明泽主编:聋校教育学 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4)
② 张承芬主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6)
③ 申荷永:心理教育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