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聋哑儿在学发音。他们的受教育权应得到保障。新华社发
他们是聋哑儿童,与同龄人有着同样的求知欲望,却面临着严峻的教育困境。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部长柯沫夫介绍,全省目前有0—14岁听力残疾儿童5.94万人,其中4.33万人来自农村。接受康复治疗和特殊教育无疑是他们最好的选择,然而目前,省残联举办及社会力量兴办的针对0—6岁听力残疾儿童的康复机构仅129个,在训的听力残疾儿童只有1307人。聋哑儿童教育发展面临着学位不足、师资短缺、教育难度大等重重障碍。
亚残运会已经落幕,在震耳欲聋的绚丽焰火的背后,聋哑儿童的心声又有谁来关注,那些醒着的耳朵是否能够听得见他们的心声?
◎广东省目前有0—14岁听力残疾儿童5.94万,其中4.33万来自农村。接受康复治疗和特殊教育无疑是他们最好的选择,然而目前省残联举办及社会力量兴办的针对0—6岁听力残疾儿童的康复机构仅129个,在训的听力残疾儿童只有1307名。
◎将聋哑儿等学龄残障儿童直接编入普通班级随班就读,是当下普通学校接纳特殊教育儿童的主要形式。然而资料显示,在广东省内聋哑儿童随班就读的普通教育学校中,接受过一定特殊教育知识培训的教师仅占13.36%。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跑两年没学校接收
必须找一个聋哑学校让孩子上学,但奔走下来,几乎都是吃的“闭门羹”
“两个孩子都快12岁了,同龄的孩子都上初中了,还没学校肯收下他们。”从今年8月起,家住广州萝岗区洋田村的钟燕妮又在为双胞胎儿子涂思炜和涂思煌的上学问题而四处奔走。
1998年12月的一个大雪天,钟燕妮在娘家惠州龙门县一家卫生站分娩,思炜和思煌出生时都不到4斤重。1岁时,他们被确诊为聋哑,智力也低于正常孩子,两周岁才学会走路,8岁才能清楚地叫出“爸爸”、“妈妈”。
现在,看着两个儿子天天在家“咿呀”乱叫,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钟燕妮迫切希望能让儿子接受特殊教育,“要不然,我们老了,孩子的这辈子恐怕也就完了。”
儿子7岁那年,钟燕妮带他们去广东省残联康复中心。在省残联康复中心,聋哑儿童接受一些听力康复训练,还能学习唇语,收费标准是每个孩子每月600元。迫于经济压力,钟燕妮只能让年龄稍大的思炜在康复中心接受治疗,自己则带着思煌租住在附近,平常自己教思煌一些简单的发音。
尽管采取的是权宜之计,但一年下来,家庭经济已不堪重负。为了两个孩子的治疗,钟燕妮家里已借债近10万元,仅去年给思炜和思煌一人买一对助听器就花去两万多元。
但钟燕妮仍不想放弃,“他们看起来那么天真可爱,怎么舍得。”她带着两个儿子回了家,思炜和思煌的两个姐姐在家也会教他们一些拼音,但学得很慢。
钟燕妮回家以后很焦虑,还是在四处打听愿意接收聋哑孩子的学校。2008年8月,她找到了位于珠江新城的广州聋哑学校,却被告知,两个孩子智力太差,学校无法接收。
钟燕妮觉得,必须找一个聋哑学校让孩子上学了,但奔走两年下来,几乎都是吃的“闭门羹”。
经济压力头等考验
学费每月2700元,每月房租2000多元,加上其他生活开支,每月花费将近1万元
“友爱”,“友爱”,“友爱”,姚老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6个戴着助听器的孩子紧盯着老师的嘴型,从喉咙里发出参差不齐的声音。
这是在广州芳村阳光乐园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课堂上。该康复中心的姚老师说,这6个孩子刚来时,有的几乎没有任何语言能力,正对着喊他的名字都不能给出反应。现在,他们所在的成长班是全中心语言程度最高的,每年都有3到5个聋哑儿从成长班毕业。
能够进入语言康复中心接受治疗的聋哑儿,只是这个群体当中最幸运的人。该中心的刘玲老师介绍,现有的20多名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每年都有家长因交不起学费而放弃孩子的治疗。“都是很聪明的孩子,真的很可惜。”刘玲叹息道。而这样的遗憾,几乎每个康复中心都在发生。
5岁的康康来自湖南,接受康复治疗才两个月,第一个月末她的母亲便提出放弃治疗,因为“家里实在没钱了”。
刘玲说,康复中心每月托收费是2700元,为照顾康康的家庭情况,已经减免了每月700元学费,其他家庭困难的学生也允许延迟交学费。
而学费还只是全部花费的一部分。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广州市聋哑儿童康复机构接受治疗的儿童大多来自外地,许多家长为照顾孩子,就近租住在康复机构附近,一个孩子接受康复治疗,一家人都要陪着,生活开支不菲。
来自梅州的嘉嘉今年不足3岁,去年10月起在阳光乐园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嘉嘉的妈妈放弃了工作,租住在该中心对面的芳村花园,每天接送孩子,全职照顾嘉嘉。
“每月房租2000多元,加上嘉嘉的学费以及其他生活开支,每月花费将近1万元。”嘉嘉的妈妈告诉记者,对他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现在全部的家庭重担都落在丈夫肩上。
全省只有十所聋校
广东至少应设112所特殊教育学校,但现在全省只有70所,其中聋校仅10所
康复训练是聋哑儿接受教育的第一步。按照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的聋哑儿童可以选择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或者上聋哑学校接受特殊教育。
按照国家的规定,广东至少应设112所特殊教育学校,但现在全省只有70所,其中聋校仅10所。
目前广州残疾人口超过50万,广州市为残疾人及其亲属提供服务的机构仅有200余家,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而总人口和残疾人数量与广州相差无几的香港,却拥有大小服务机构4000余家。
南方日报记者访问了广州市各区,目前只有3个区设有专门招收聋哑儿童的语训班或者康复中心,4个区仍无特殊教育学校,两个区没有开办聋哑班,绝大多数儿童康复中心只接受本区户籍的聋哑儿。
广州市的学龄聋哑儿童接受特殊教育主要有两个去处:广州聋哑学校和番禺培智学校。广州聋哑学校已有聋哑儿童350多人,校方告知学位已满,不再招生。番禺培智学校聋哑班今年则没有招生。
据了解,广州市内专门招收聋哑儿的语训班或者康复中心,招生规模一般不会超过40人。阳光乐园听力康复中心的刘玲老师介绍,考虑到康复效果,该中心按照语言程度分为三个班,每个班不会超过10人,基本上形成一个老师带两个学生的教育模式,个别需要进行语言矫治的聋哑儿则接受一对一的特训。
但从师资层面看,一对一的特训所需师资在目前也是很难满足的。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部长柯沫夫介绍,现在省内从事聋哑儿康复工作的在岗从业人员540人,其中100多人未获得省残联资格认证和教育部门教师资格证。
在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将聋哑儿等学龄残障儿童直接编入普通班级随班就读,是当下普通学校接纳特教儿童的主要形式。
然而资料显示,在广东省内聋哑儿童随班就读的普通教育学校中,接受过一定特殊教育知识培训的教师仅占13.36%。由于普通学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无暇顾及残障儿童的需求和感受,只能按照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进度实施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重重障碍之下,广东还有数万聋哑孩子被隔绝在无声的封闭世界,而像钟燕妮一样的聋哑儿童家长们仍然持续奔波在为孩子寻找书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