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Baidu         Baidu预约挂号医生前,请先看这里!
您当前位置:人工耳蜗网 >> 新闻资讯 >> 耳蜗资讯 >> 浏览文章
—点击以上小图标,可将本文分享到微博、微信、人人网、开心网、百度贴吧、豆瓣网、腾讯朋友、QQ好友和空间等处!
重服务低价格 国产人工耳蜗酝酿崛起
作者:未知 日期:2014年03月02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录入:admin    

  • 2014年初,一则有关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成功申报国内专利的报道,让小小的人工耳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所谓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

    “国产人工耳蜗发展迅速,在国内市场上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未来有广阔的成长空间。”海南海药董事长刘悉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子公司上海力声特的人工耳蜗已进入包括福建在内的几个省份的医保目录,进入了国家的付费平台。

    崛起势在必行

    《2012年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数据显示,听力障碍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出生缺陷疾病。一份关于中国听力残疾人群现状及致残原因分析报告称,我国现有残疾人约8296万,其中听力残疾人2780万,居各类残疾数量之首,耳聋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

    由此带来的以人工耳蜗为代表的听力治疗市场也早已经成为部分医疗器械企业争夺之地。

    但目前,全球能够量产人工耳蜗的国外公司仅有4家。而在国内,拿到生产批文的也就上海力声特和杭州诺尔康。

    由于国内对人工耳蜗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上海力声特公司获得复旦大学人工耳蜗技术转让后,组建了自主研发团队,进行了多项技术和工艺改进,对包括新设计植入芯片、植入电极以及体外机硬件电路、编码策略、硬件实现、软件编码策略、电极封装加工工艺等在内的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

    在近10年的研发历程中,该公司制定了国内第一个人工耳蜗技术标准,并于2011年获得国内人工耳蜗产品注册证,推出了REZ-I人工耳蜗,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型。从2004~2013年,上海力声特通过自主研发,取得了15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拥有人工耳蜗完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

    此外,杭州诺尔康公司的人工耳蜗研发团队则是由美国专家和中国专家共同组成,并有一个由世界知名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为其提供战略性指导,把握技术发展方向。诺尔康的人工耳蜗也拥有国内和国际15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2011年8月,诺尔康国产人工耳蜗获批上市,上市之后倡导“低价”推广策略。

    “经过初步的比较,国产人工耳蜗产品和进口产品在基本的听力和言语的差距方面没有很明显的差异。国产产品经过不断发展,在未来几年赶超世界水平是可能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张道行指出。

    重服务 低价格

    对人工耳蜗的投资前景,无论是医学专家还是行业人士都一致看好。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教授李华伟向媒体表示,人工耳蜗对失聪患者听力恢复发挥着积极作用。人工耳蜗整个产业技术的发展,对聋儿语言康复起到颠覆性的作用。

    就目前人工耳蜗的使用效果问题,海南海药方面表示,个别患者使用效果不理想,国内外人工耳蜗产品均有此类现象发生。患者安装人工耳蜗后出现少量的效果不理想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患者自身差异(听力障碍的时间长短和程度)、患者耐受性、手术过程、术后调机均可能对耳蜗的使用效果产生影响。

    据了解,海南海药已于2011年通过非公开发行募投,启动人工耳蜗扩建项目。项目共投资近1.7亿元,用于新建人工耳蜗厂房和配套工程等,达产后可年产1万套人工耳蜗,目前该建设项目已完工。

    而在力声特人工耳蜗上市之前,进口人工耳蜗产品价格高达二三十万元,很多失聪患者家庭难以支付。随着力声特的加入和发展,目前进口产品价格已经下降到十一二万元。

    杭州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银力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未来人工耳蜗的价格和产品服务是国产产品在国内立足的根本。

    长期以来,国内消费者除了要负担高昂的人工耳蜗产品费用,在产品植入之后,还要长期负担产品被动升级换代、维修等后期服务费用,这部分费用累计起来甚至要超过产品的购买费用。而诺尔康一直坚持采取降低费用策略。

    坚定国产之路

    如今,人工耳蜗已像一块磁石,将微电子学、生物工程学、材料学、耳临床医学、听力学、声学、软件等多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对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研发者来说,如何组队,寻找什么样的合作者,无异于盲人摸象。

    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寻找解决耳聋的有效方法,国际前沿的人工产生生物电刺激耳蜗的理论进入他的视野。

    但是,怎么做人工耳蜗,不同行业的人意见并不统一。

    他们主要遇到三种选择:第一,是研发国外已有的单通道人工耳蜗,还是新提出的多通道人工耳蜗?第二,人工耳蜗的体外机和体内机依靠电线插座连接,还是利用新出现的无线射频连接技术?第三,语音信息处理是要沿用模拟信号,还是采用方兴未艾的数字信号?彼时,电子计算机(电脑)已经出现。

    最终达成的共识是,研发一款多通道、无线射频连接、数字信号技术的国产人工耳蜗。

    据上海贝岭微电子有限公司芯片工程师吉为民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人工耳蜗的研发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均以失败告终,第三个阶段即1999~2003年,研发团队放弃了当年澳大利亚产品所用的铝栅工艺,改用硅栅工艺,研发出可以临床应用的产品,并在2010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相比科学的耐心和决心,资本市场总是敏感和迫不及待。投资人士希望在未来,国产人工耳蜗能够早日量产,可投资的高科技企业数量增加,并在国内更多的城市设立服务点,及时惠及众多耳聋患者。

回到首页
 
上一篇文章:人工耳蜗预约挂号网上线测试!!
下一篇文章:诺尔康在南美哥伦比亚第一例手术顺利开展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法律声明 | 站内地图 | 关于我们 | 公告与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联系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