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正荣伉俪”信赖将来中国的残障人士都能有庄严、快乐地生活
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在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眼中,中国百姓的小康生活表现在一个个真实而温馨的转变中——是科技赋能的便捷生活,是兼容并包的艺术风貌,是特别人群更好更有庄严的生活,是日益加强的文化自傲,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德国人“正荣伉俪”——
“给予残疾人的关爱越来越多”
湖南长沙。穿越五一商圈的热闹喧哗,沿着黄兴路一起向北,再拐进幽深的湘春巷,一家名为“吧赫西点”的面包店映入眼帘。
轻轻推开玻璃门,店主乌韦·布鲁泽正将刚出炉的面包摆进柜台。身后的照片墙,记录着他和妻子多萝特·布鲁泽在中国生活19年来,参与当地帮扶残疾人项目的点点滴滴。
布鲁泽伉俪是地道的德国人,但他们更盼望别人称呼他们的中文名字:吴正荣、杜雪慧。2002年3月,这对金发碧眼的德国伉俪追随一个慈善项目来到长沙,与湖南省残联及相干机构合作,帮助7岁以下的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通过训练,孩子们从什么都不会到可以说话、表达流利,这让我们觉得特别很是故意义。我们夫妻俩商量后,决定留下来,帮助更多孩子们听到声音。”杜雪慧回忆道。
在中国周全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残疾人事业赓续发展。“中国的助残政策越来越好,各方面给予残疾人的关爱越来越多,社会对待特别群体的观念也在变化,听障人士收获了更多幸福。”作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吴正荣特别很是感触。
随着2018年《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有用实施。“现在,孩子们一出生,医院就会进行听力筛查。患有听力停滞的孩子,能够获得国家助残项目的帮扶,免费植入人工耳蜗,在语言发育的黄金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杜雪慧说,“经过训练,绝大多数听障儿童都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生活”。
成立于2010年的长沙市开福区爱希会残疾儿童服务中间,是一所专门为18岁前残疾儿童、青少年及家庭提供康复特教、咨询指点、技能指点和贫困救济等专业服务的特别机构。这里每周都会为“因残致贫”的家庭提供一到两节免费教学课程。曾在德国任小学先生的杜雪慧在这里担任自愿者。在每周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课上,她会带领孩子们进行呼吸训练、做口舌操等,帮助他们说话时稳固气息、清楚发音。
在杜雪慧投身技能教育的同时,吴正荣则操心起成年听障人士的就业题目,尤其是那些错过了语言恢复期的人群。“我想,大概可以教他们做面包,帮助他们掌握一项餬口技能。”
2011年,“吧赫西点”面包店应运而生,招收听障学徒。吴正荣专门从德国聘请了一位面点师来传授烘焙技巧。4年后,德国师傅回国,吴正荣成为店里的“大师傅”,继承培训听障学徒。现在,从这里走出去的听障学徒有20多人,多数继承从事面包师职业。
吴正荣介绍,“吧赫西点”目前10名员工里6名是听障人士,并且都是谙练工。店面不大,面包定价也不高,面包店不再扩招员工,但仍向听障学徒敞开大门。
由于帮助残疾人,“吧赫西点”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撑。“很多本地市民、外埠游客前来光顾。大家盼望通过来店里买面包,帮助残障人士。这让我和员工们深受感动,劲头更足了。”吴正荣说。
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越来越多,四周的社区环境也越来越好。不足200米长的湘春巷曾是一条“断头路”,下水管网老化,雨天容易积水。这几年,所属开福区湘雅路街道新湘路社区对老巷进行了提质改造,打通巷道,重铺沥青,优化下水道,粉刷墙面,两侧空地也种上了绿植。
“曩昔,时不时有顾客说店面难找、周边环境不好。湘春巷改造后,环境好多了,来的客人也更多了。”吴正荣说。寂静美好的巷内环境,为“吧赫西点”增加了不少路人缘。
自从与中国结缘以来,“正荣伉俪”在湖南参与的助残项目帮助了不少人。他们有的考上大学,有的从事稳固工作,有的已经结婚生子。“他们拥有了更多的爱、盼望和机会。看到他们越过越好,我们十分欣慰。”杜雪慧说,随着中国残疾人事业赓续发展,信赖将来中国的残障人士都能有庄严、快乐地生活。
下一篇::辽宁省0至7周岁残疾儿童可申请人工耳蜗及康复救助,最高超过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