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有人工耳蜗等电子设备的患者应理性对待过高强度磁共振检查
1. 何出此言?
之前的文章里介绍了无创人工耳蜗术后核磁共振检查案例及削减磁铁伪影范围的新技术——螺旋桨Propeller技术,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点赞。确如前文所言,人工耳蜗无创核磁共振检查已是大趋势,纵观目前各家人工耳蜗公司最新推出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型号,无创核磁共振兼容已成为标配。
前文提到1.5 T磁共振检查对人工耳蜗使用者来说是相对安全的,这是中国的核磁共振专家共识。而且1.5T的磁共振机器从北上广一线大城市到各地市级许多医院都有配备并作为重要使用的机器。
但有读者提出,将来高强度的核磁共振机比如7.0T核磁检查会成为主流。7.0T磁场强度什么概念呢,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笔者并没有接触。先看看3.0T的磁场威力吧。
手推车和整张病床被吸入
有的同伙透露表现,未来人工耳蜗使用者要做更高强度核磁共振检查仍然面临二次手术,并为此透露表现担忧。因此本文想就这个题目进行探究,并提出作者的观点——体内植入有电子设备的患者应理性对待高强度核磁共振检查。
2.为什么不能一味寻求高强度MRI?
前文已经提到,核磁共振强度越高,置于其中的人体尤其体内金属电子元件的产热也越多。众所周知,发热是电子元器件老化和损坏的重要缘故原由,这也是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必要散热部件的缘故原由。
虽然人工耳蜗自己正常工作的功率不至于造成过量的发热,但将其置于过强的磁场环境时,因为其内部金属电子元件均可能被磁化而且属于良导体,受强磁影响会发生
①位置转变:铁磁性物质在静磁场的强磁力及磁扭矩作用下转向或移位。这点还好,由于人工耳蜗植入体除磁铁外,芯片部分的铁磁性物质应该不太多。
②功能混乱:电子植入器件受到过强的射频干扰。
③更为紧张的一点是局部温度升高:扫描时,磁场中的导体通过切割磁力线的相对活动而产生感应电流,即涡流,并使之明显发热。(当然涡流重要在没有通道自力安全电容器的人工耳蜗型号中会出现,据了解目前奥地利的一家人工耳蜗已具备通道自力安全电容器技术,可以屏蔽涡流)。其实这个发热的原理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电磁炉发热原理一样。而人工耳蜗植入体为了保证密封性,又不可能像电脑一样装散热组件,那么它内部的电子元件发热后可能必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渐渐冷却。
④影响电路板:在涡流产生后,当一个导体的感应电流的电压充足大 ,且与另一导体距离很近时,还可能产生电弧放电。
以上几点对类似人工耳蜗这种邃密细小的电子元件的影响是肯定存在的,可能是电路板加速老化,甚至检查时的涡流的电流范围也可能超出人工耳蜗植入体的安全范围,造成芯片故障。而这些电子元件故障可能并不是立刻发生,它在一年半载或者三五年之后发生也未可知。这种情况下,假如你的人工耳蜗因核磁检查发生了故障,你甚至都没资格埋怨当初建议你去做高强度核磁共振检查的人。所有的近期或远期潜在风险和代价,可能都必要植入者或其监护人为本身的盲从埋单。
3.通俗1.5T的磁共振比更高强度磁共振差在哪儿?
T是特斯拉,代表磁场强度。1.5t与3.0t都是高场强机器,他们对于低场强机器,比如0.2、0.5的机器,效能要高许多,时间快,分比率高。1.5t与3.0t做一些常规检查,没有太大分别,只是做一些特定序列,比如功能成像,高场的具有肯定上风。如3.0T场强,具有信噪较高、空间分辨率较高、图像质量更好、扫描速度更快、加强结果好等好处。但3.0T检查,热效应更大,使用时需避免热灼伤,更易造成伪影,伪影范围更大,尤其是脂肪交界和组织交界区。因此,若为体内携带金属、肥胖及大量腹水的患者,建议进行1.5T磁共振检查。
3.总结
所以,我的观点是:只要患者体内还有电子元件,比如电子耳蜗、植入式刺激器(不管有没有磁铁),只要你盼望体内的电子元件在检查完成后仍可按预期寿命长期工作,都不建议去做高强度的核磁共振检查。1.5T检查能解决的题目,就不要老想着去做3.0T或者所谓的7.0T核磁检查。由于相比其额外增长的风险和代价,高强度磁共振带来的“额外益处”并不可观。所有体内有电子设备的患者应该理性郑重地对待高强度核磁共振检查。那么对人工耳蜗或者其他刺激器友爱的1.5T通俗强度的磁共振机会不会消散?其实前面的文章已经讲了,由于除了数十万的人工耳蜗使用者,还有许多许多其他类型的患者必要它,它并不会消散,事实上新款的1.5T磁共振机器仍然在赓续推出。
参考文献
1.赵喜平, 郑崇勋. 磁共振成像的安全性[J]. 医学争鸣, 1998(S1):78-80.
2.夏慧, 伍剑波, 黄晓明,等. 磁场活动速度对动生涡流热成像的影响[J]. 期刊论文, 2018, 40(12).
3.赵科义, 李治源, 程树康,等. 同步感应线圈炮内磁场及涡流场的有限元分析[J]. 高电压技术, 2008, 034(003):492-495.
4.孙朝明, 徐彦霖, 刘宝. 有限元方法用于涡流电磁场计算的有用性分析[J]. 期刊论文, 2006, 28(11):561-564.
5.王浩西. 永磁涡流发热影响因素的二维电磁场有限元分析[D]. 西北大学, 2010.
6.Winter L,et al.MRI-Related Heating of Implants and Devices: A Review.[J] Magn Reson Imaging 2020 May 26
下一篇::人工耳蜗知识|关于调机常见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