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将为听障儿童实施人工耳蜗救助列入民生实事
本报记者尹晓燕本报通讯员董志强刘娜许飞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1月4日,在德州市育红聋儿语训中心,4岁的梦雪在跟老师学唱歌。而在几个月前,别说唱歌,梦雪甚至不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梦雪是一名先天性极重度耳聋患者。 2016年7月,梦雪获得免费救助,成功完成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经过几个月的康复训练,她已经能够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了。
我市将为听障儿童实施人工耳蜗救助列入2016年度民生实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去年,全市共有71名听障儿童获得救助,完成数量居全省前列。
对声音的渴望
“苗苗出生后和正常的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但两周岁时发现她一直不说话,医生诊断为极重度听力损失。”2012年,陈艳艳生下了苗苗。拥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让她很是欣喜,但医生的诊断却让她感到绝望。
“医生建议应尽快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可是对于我们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20多万元的费用简直是天文数字。 ”陈艳艳说,后来得知有免费安装人工耳蜗的救助项目,便向残联申请,很快苗苗就做了耳蜗植入手术,随后进入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康复训练。“老师说,再有半年苗苗就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上普通幼儿园了。 ”对此,陈艳艳很是感激。
据统计,全市现有持证听障残疾人2860人。植入人工耳蜗对恢复重度及以上听障患者的听力是较为有效的手段,但费用高昂,很多贫困聋儿家庭难以承担。
“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个聋儿,很可能意味着这个家庭会因病致贫。听障儿童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的实施,给很多聋儿家庭解决了一大难题。 ”市残联康复部副部长刘光涛说。
一个人大代表的努力
“舌头往上卷,嘴巴张开一点,发声。”1月4日,在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老师正在指导5岁的小浩浩进行发声练习。
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是全市唯一一个国家级人工耳蜗定点康复机构,很多获助安装人工耳蜗的孩子都在这里进行后期的康复训练。而校长袁敬华为救助项目的实施也做出了不少努力。
袁敬华自2003年就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并连任3届,履职14年来,共提出154件议案、209件建议,绝大多数都是民生话题,其中有几十件建议专门针对聋哑儿童。
袁敬华说,0到6周岁是聋哑残疾儿童康复的黄金时期,若及早接受干预和康复,就能恢复听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绝大部分可以获得生活自理、学习及社会交往能力,部分还能从根本上改变残障状况。“帮助失聪儿童恢复听力的耳蜗动辄十几二十多万元,贫困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而错过这个时期,效果事倍功半,并可能让孩子再无康复机会而终生残疾。 ”
她多次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关于保障残疾人康复救治的建议,建议政府建立6周岁以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长效机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选择定点康复机构,免费为残疾孩子提供康复服务,并且逐步扩大救助范围,增加救助名额,切实保障所有残疾孩子都能够得到有效康复。努力没有白费,2011年以来,国家针对听障儿童相继实施了全国范围大型救助项目——“七彩梦行动计划”和“听力重建启聪行动”,救助内容有免费向受助者捐赠人工耳蜗,补助手术、康复费用等。
发现一例救助一例
为减轻贫困重度听障儿童家庭负担,使更多有需要的孩子接受康复救助,我市将“为70名听障儿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列入2016年度民生实事。“2016年省里将免费安装人工耳蜗的范围扩大到了7至14周岁。 ”刘光涛介绍,为支持这一项目,市里专门为他们每人拨付1万元的后期康复训练费用,让他们与0至6周岁的儿童一样,除享受到免费手术外也能免费得到10个月以上的康复训练。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各县市区残联与卫生计生部门合作,建起了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诊断、康复救助一条龙服务保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同时加强对各县市区残联听障儿童输送工作的督导力度,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并将各县市区执行项目的情况纳入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定点康复机构对术后儿童进行评估建档,每月将新安置儿童名单和第一次康复评估情况报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我们按照发现一例、筛查一例、救助一例、康复一例的救助原则,为符合条件的听障儿童进行康复救助。 ”刘光涛说,自2011年项目实施以来,我市累计已有341名听障儿童获得救助,重回有声世界。
下一篇::樊兆民:呼吁为老年人人工耳蜗植入给予补贴